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17]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12]

  • 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方式[103]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6]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73]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4]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5]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8]

  • 邂逅秋,邂逅美好[13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1]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2]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这些学佛的重点一定要掌握,现在知道也不晚!
     
    [ 作者: 慧律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849   时间:2020-6-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6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一、修行要礼敬三宝,恭敬出家众"不敬三宝,学法无益"。

        若来到道场,不能礼敬三宝,就不要跟人谈修行。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为法藏比丘,是个出家人。释迦牟尼佛放弃王宫不住,也是现出家相。

        我们今天能坐在此受戒、念佛,也是因为出家人。出家人虽有圣僧和凡夫僧之别,但我们要一视同仁,因为他们都有一件佛传下来的袈裟。

        所谓尊师重道,若连出家人都不能礼敬,有何修行可言?

        尊重、礼敬三宝,乃入门的根本要法。

        二、勿在道场说是说非说是非是极不可取的行为。

        你如何知道事情的始末、对错?你怎么有智慧去分辨事情的来龙去脉?凡事自有因果,个人作,个人负因果,你又何须瞎操心?

        更何况在你的角度看是是非,在其他众生的角度看却又未必如是。所以,是非要全盘放下,若要护持三宝,又不能摆平是非,必然会非常困扰。

        三、明因识果一定要了解因果的连锁性,它比电脑还准。

        种何因得何果,在道场中,一定要注意因果。

        因果就是戒律,持何戒就得何种果报。

        有念佛的因,自会感得成佛的果。

        因果一定要分清楚,凡有不知道的,一定要请教法师。

        但因果也不能守得矫枉过正,例如说:“三宝物不可拿。”这是指未经过师父允许而擅取。

        若是办法会,剩下太多东西,师父也吃不完,若师父叫你拿,就无所谓。

        道场里的卫生纸、水,都可放心取用。

        所谓在道场要注意,是指未经师父允许,且属于师父、常住的东西,哪怕是一针一草,都不可擅取,若到道场打电话,一定要付钱,因为它是属于常住的,我们只能多付,不能少付,所以,戒律的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因果。明因识果的人就是懂得戒律。

        四、业要清净在团体中对某人不满,不能一直传他的是非。

        例如你对某法师不满,而散播他的是非,导致他人对法师的不满,有可能会因此而断众生的慧命,千万要注意。

        又如你对某在家居士不满,也不能一直传,以免造成道场的分裂。

        因为大家都是护法,你散播自己对他的不满,会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导致大家意见的分歧,这样罪过很重,应秉持任何事都能以圆满为原则。

        什么叫作佛法?圆满法叫做佛法。无私心、无我、无偏心、无执著、无分别、无颠倒。

        要使事情圆满应掌捱:忍辱、宽恕、无是非、一心念佛四项重点。

        所以,口业清净才有办法入道。何以说口业特别重要?

        因为我们开口,就是说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必须藉说话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说,一般而言,口业都造得很重。

        学佛十年的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仍是在造口业。学佛二十年的人亦然。何以故?因为放不下。

        嗔恨心放不下、对某人不满,不说几句简直要他的命!

        所以说学佛也并不难,把口业守好(亦即口业要清净),凡事以圆满为主。

        五、要定功课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

        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

        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

        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多少佛号,持诵哪一部经,一旦定好,就绝对彻底执行,不改变,以此勉励自己,不可边看电视边念佛。

        六、度众生不可引人误会不可因为度众生而引起别人的误会

        例如,要度已婚的人,应虑及对方配偶的感受,以免引起误会。

        所以发菩提心,要运用智慧,要视情况去度。

        七、以佛为师要以佛陀、高僧为模范,学习他们的慈悲喜舍,例如佛陀放弃一切荣华富贵,就是为了要修行。

        八、不遗余力拥护三宝在家居士拥护三宝,应不遗余力,三宝若有事,应义不容辞来护持。

        我就读南普陀佛学院时,有一位女众在家居士,发愿每逢初一、十五清扫大殿,风雨无阻。

        每天作早晚课,从不懈怠,始终如一。

        而且绝无是非,身上总是挂著一块‘禁语’的牌子,她并不富裕,但就是这点心,结果火化后,烧出来的舍利大如翡翠,非常庄严。

        因此要坚持护持道场,不遗余力,死命地奉献、服务,无是无非、亲近善知识。

        九、依法不依人亲近正法的道场,依法不依人。

        所亲近的进场若没有法,无法令你开智慧、解脱,就算追随再久也没有用,不可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离开。

        有的人竟然邀法师参加民间的互助会,殊不知出家人是不能标会的。

        你今天追随法师,是为法而来的。护持法师是因为师父心中有法。

        我们要护持正法。何谓“法”?法就是真理。

        出家人要有修养,那个道场有正法,在家居士去护持,我们应该为他高兴,因为他心中有正法,不一定非得亲近我们自己的道场。

        只要那间道场有正法,我们都替他高兴,人多人少都无所谓,要依法不依人。

        十、不畏病苦,坚持念佛自今日起,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至死不改,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我们在病苦当中,是否有办法念佛?这就要看功夫了。

        若能训练自己,连在病苦时都能念佛,那么往生时,相貌就会很庄严,不论头痛、腹痛......,乃至一切病苦来,你还能坚持念佛,一切病苦都无法将你念佛的正念打败,那么,我敢保证你百分之百会往生。痛革前非,改习气 。

        第二,你的习气是否有放下、改进?

        赌博、酗酒、玩女人及一切奢侈浪费等不好的习气,或者是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习气改了吗?
    有人问我:”慧律法师,我能不能往生?”

        我告诉他:“你问错人了,能不能往生要问你自己。”

        道理很简单,是否能往生,自己应该最清楚。

        试问:“我贪心吗?”——没有。

        “我有嗔恨心吗?”——没有。

        “我有愚痴心吗?”——没有。

        再加上听经闻法以开智慧,内心有正念,即使病苦也能坚持念佛不辍,那么,你绝对能往生,所以不用问我,问自己最清楚。

        十一、多用功,少造业平日应该多听经闻法、诵经念佛,少造恶业。

        十二、莫留恋假相,放下再放下放下再放下,不要执着这假相,应当一心念佛。

        世间无一物是我所有,触目所及,皆是假相,均是因缘生,因缘灭,只有我们这一念正念才是我们的本性。

        只有这个正念,才是我们将来要走的路。

        临命终色身带不去,唯有正念会引导我们到清净的国土——极乐世界。

        所以,放下再放下,不要留恋这假相,不要执着金钱、女色或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应当一心念佛。

        十三、坚持净土法门了解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心;无念就是念,念就是无念很重要,悟禅很重要,但未必一定能了生死,因为若在参悟当中尚有一点迷惑,还是没有办法。

        临命终通常会有病苦,你要十拿九稳,只有净土法门能够三根普被,故应坚持净土法门。

        最后,希望大家多阅读《净土圣贤录易解》,从这些往生净土的实例中多去体会,以发愿起信。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受持戒律,得真自由[428]

  •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下济众生[860]

  • 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1319]

  • 戒律的现代价值与意义[1577]

  • 学佛之人不要错上加错[1826]

  • 兰翠:从《唐语林》看唐代佛教的世俗化[3679]

  • 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5324]

  • 何为“自心净土”[3876]

  • 漫谈净土与禅[4232]

  • 修行需要注意这四种“居士”,你身边也有吗?[3523]

  • 观音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2749]

  • 泪奔!人们对出家人的误解太深了![2917]

  • 好善无倦[1915]

  • 学佛要注意这九种“心”[2411]

  • 戒律的作用和意义[2326]

  •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2224]

  • 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记住这两点![2296]

  • 如何修行?修行的重点是什么?[2169]

  • 你要顿悟自性,这几本书你要看![3824]

  • 佛弟子最容易“错上加错”的8件事,你中招了吗?[219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