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1]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9]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佛家这六句话,句句​参透人生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643   时间:2020-6-11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6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和至理名言。分享六句佛教名言,你我共同参悟。

      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释义及解析:语出《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从一花感知到世界本质,从一片叶中体会到佛之恩惠,既而步往极乐。这句讲究的是大彻大悟的心境,从一朵花中就能感悟整个世界,从花中参悟到了人世之苦,人世之乐;世间之恶,世间真善。

      也许我们不会有佛祖这样厉害的心态,但是只要我们向着大彻大悟的心态靠近,很多事能看开了,也就能从小事上参透不少东西。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及解析: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惠能大师主要是针对“身是菩提树,心似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而心如明镜台其实也只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明镜台。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这又是一种超脱凡世的理解,我们孑然一身来到世上,空无一物。将所经历的一切看作是浮云遮眼,明心见性,智慧性空。这样空明剔透的思想是已经参透了自己内心所想,控制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了内心的潜在意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三、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义及解析:出自《金刚经》。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是指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和不执著。不执着于自己,不执着于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甚至于不执着于有生死的一切。

      我们身处人世,许多罪恶都是因为太过执着,执着于金钱,执着于地位。要做到不执著或者少执着,学着不在乎或者少在乎。

      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释义及解析: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明白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法要义,应该观察世间诸法的真实本性,一切都是自心造成的。

      虽然我们无法参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法要义,但我们能从这句话里知道“心”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心态主导着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如果心怀恶念,那么看谁都是坏人,别人的善良有可能被看做是阴谋。如果心怀善念,那么看待事物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很多时候,世界没有变,是我们的心变了。

      五、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释义及解析:就算是经历了百千劫难,你所做的好事或者坏事也不会消失,到了因果成熟之时,种下的善果或者恶果还是要自己尝。

      佛教讲求因果律,而我们也应该相信努力改变命运。不论如何,努力都没有错,努力就算是种下了好的因,终会收获好的果,懒惰就刚好相反。字面上的善恶也是一样,一直行善事,就算没有回报,自己的内心也会收获极大的满足,而干坏事也终究逃离不了内心的审判和法律的制裁。

      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两句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月与佛性很像,千江如众生,江只要有水便能倒影月亮;而人只要有心便存在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万里无寸草处去[379]

  •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谚语中,蕴含着佛法的大智慧[1736]

  • 初学佛,不离名言;真见道,不带名言[1483]

  • 初学佛,不离名言;真见道,不带名言[1617]

  • 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这么多呢?[1592]

  • 他不是大修行,但也是有神通的,这位禅师临终前的“忏悔和诤言”,的确值得一读![2997]

  • 听茶享禅:有一种参悟叫听茶[2673]

  • 一个“无”字,参透可不得了![2111]

  • 十首禅意诗词,你“参悟”了吗?[2757]

  • 修行参悟,就是要主宰你自己的心![2207]

  • 参悟这六句佛语,人生受益匪浅[2106]

  • 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3250]

  • 林夕:从佛中参悟爱情的无常 [刘保喜][3437]

  • 参透人生便是禅[2591]

  • 禅是一种参悟而茶是一种品悟[3823]

  • 烧开了这一壶水,就悟透了这一生[2406]

  • 佛法智慧参悟冲突与涵养的真相[7078]

  • 参悟心境 [林劲松][4980]

  •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5444]

  • 驻相与阻抗——精神分析学心理治疗与禅宗参悟的异曲同工[42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