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有这么一部佛经,不仅出家人特别的推崇,古代人在家里也喜欢供奉一部,还会请和尚到家里诵读,以期能获得智能的加持。据说,读懂这部经,你的生命将变得不可思议。
它就是《金刚经》,此经蕴藏无上的智慧,能够断除一切烦恼和颠倒妄想。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悟透《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就。
梦参老和尚说,我们现在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个名字,还不说你内容(能否)理解,你就能听到一个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是千万生种的善根啊!为什么?咱们这儿已经离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种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个五百年了,已是五个五百年,六个五百年了,你还能听到《金刚经》,你不谤毁,还信,功德就无量。
也许你会说,这也太夸张了,那是你还不知道,这部经的威德之力。
舍经脱苦 修功荐父
唐朝武德年间,长安地方有个很富有的人叫苏仁钦。因为他有钱交际广,每天宾客盈门,他将水陆珍禽,用残酷的方法宰割烹调,做出各种奇怪异味的菜肴来宴请客人,被惨杀的生命千千万万,都到冥司去控告。
苏仁钦就从此生重病,后来还减寿而死去。
死后冥王对他说:“你因为过去世做善事,所以现在富贵,但你今生杀业太重,这个恶报应当到刀山剑树上去受苦。”
仁钦听了,魂飞天外,向冥王哀哀苦求说:“今生虽未作善事,但曾经请了一部金刚经,舍给安国寺的神敬师去念诵,这位师父已去世,你可以去对证。”
不一刻,忽然闻到异香芬馥,一位僧人捧了一部经到殿上说:“给仁钦念了很多金刚经,这是有功德的。”
冥王听了,就放仁钦还阳。
仁钦得到再生后,就印送了《法华经》一百部,《金刚经》一千部,并修水陆大斋功德,超荐怨亲孤魂。
一夜,他父亲托梦给他说:“我生时很有钱,但不知道做救济穷苦,有益社会的公益事,而且还贪图自己享受。杀害了许多生命,所以年老时堕在坑厕中而死,死后又入地狱受苦。现在因为你修功德,超荐孤魂,使我能离开苦处生到天界去了。”(本文出自《金刚证果》)
不仅古代人因为《金刚经》还阳而生,延长寿命,近代高僧倓虚大师也亲身经历了类似的事情。
民国高僧倓虚大师,小时候自己昏死过去,身体除了心脏热,已经没有呼吸了,原来神识到了阎罗王那里,他不想死,阎罗王说,你不想死,就回去念《金刚经》,一天三部以上。他同意了,就回阳了。当时,他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
后来倓虚大师就出家了。
为什么《金刚经》具可不思议力量
最简单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不去做坏事,一心做好事,这是许多修行者的确能够达到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已经足够,因为对于个人而言,这可以使自己心安理得;对于社会而言,可以使大家生活在和谐的氛围里。
然而,《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所说,也就是说,《金刚经》所讲的道理,目的是要达到彻底解脱,并不是为着这一世,而是为着一个无限的存在。它讲的并不是我们在这一世的生存法则,而是一个无限的整体的法则。
那么,这个法则是什么呢?或者说,《金刚经》到底讲了什么道理呢?《金刚经》里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只说,你诵读、受持、为他人宣说此经一句偈颂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只是在第二十八段,有些变化: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就是说,菩萨用无数的宝贝布施,所获得的功德,还不如明白“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意思是一切的存在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我们看待一切的存在,都应该透过现象看到内在的真相,要让我们的心不受各种现象的影响,而是安住于真相之上,如如不动。
这个道理归纳起来,还是三个字:不执着。
因此,佛陀所说《金刚经》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实际上,说的是如果你明白了并且实践了不执着的道理,你的生命就会变得不可思议。
但是,这个不可思议,并非神通,并非具有了特异功能,佛陀强调的,乃是这个道理会让你的生命从一切的束缚里解脱,变成纯然的自由的存在。
这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观点,因为从古至今,一切的宗教和哲学都在倡导某个观点,而倡导某个观点往往意味着否定另外的观点。
只有佛陀,只有《金刚经》,在倡导一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否定别的观点,既没有赞同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只是说对于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去攀附,不要去喜欢或厌恶。
最具革命意义的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个观点,对于自身肯定的时候,同时也在否定,最终是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对于这个要求你“不执着”的观点,你也不能执着。
如果说《金刚经》中的这个观点也叫观点的话,其实是“没有观点”。
《金刚经》的观点:就是当你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一切的事物,你应当没有观点,更确切地说,你应当把你脑海里一切的观点悬置,让你的脑海空下来,让存在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
这是佛陀相对于其他一切思想家或宗教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佛陀思想最具魅力的所在,或者说,佛陀思想的底子其实是彻底颠覆性的,对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表示了完全的质疑,并把这种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看作是囚牢。
佛陀的所有努力,都在打破这个囚牢,把人从意识的束缚里解放出来,回到一种自在的状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