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今天我们来谈谈禅。
现代生活高速运转,使人身心煎迫。如何在这种生活中适时给自己做减法,使自己归零归空呢?禅修是一种可行之法。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众生身处红尘之中,外物纷扰,内心忧惧,万缘纷弛,如同给一壶清水不断添柴加热,不但对手是柴,仇敌是柴,朋友也是柴,家人也是柴,爱人也是柴,儿女也是柴,一切冤亲债主都如同薪柴一般,一旦遇到各种外缘之火,旋即促使水的沸腾。我们的身心就是水,不断被考验,不断被灼烧。而禅修,则好比是为我们的身心不断增添凉水与甘露,使我们的身心从煎熬中暂时脱离,回归到清净的状态。润泽生命的凉水与清泉,其实不止是禅修,禅修仅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实际上,那是要给自己找一个空间,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安放,得到放松,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身心得以在烦恼之中“诗意的栖居”。
西方说平衡,儒家论中庸,佛教讲和谐,其中有一个共通点,亦即我们必须知道,怎样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事业做得再大,声名立得再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则一切沦为空谈。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尽知,但在忙碌、奋斗之中却总是将它悬隔起来,直到健康受损的果报现前之时,才往往追悔莫及。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扪心自问,多少人身处这种状态之中而浑然不觉,多少人沉醉酒色笙歌之中而洋洋自得?如果你可以稍稍停步,听一听身体的言说,我们便不会选择以耗磨健康的方法来生活。我们每天都要这样提醒自己:是日已过,吾命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禅修是我们在高速奔跑之中的路边风景,是我们在荒漠中跋涉时的一泓清泉。它不是被给予的,而是每一个人所自寻、内求的。在每一个平凡的时日,每一个凌乱的瞬间,我们都能够通过禅定,通过内观,使自己当下安住,在当下得到喜乐。
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美的,只看你的心是否能够领悟。大家来这里听课,人人心态不同。有的人可能非常认真,老师所说的话,他字字句句都要用纸笔给记下来,可是回到生活中,就把这些话给忘记了,笔记也不知去了哪里;有的人抱着一颗敷衍了事的心,来到课堂上点个卯,看了一眼老师,心想:“哦,原来是个和尚”,然后就开始发呆、打瞌睡,在煎熬中等待下课。还有这样的人,他不求在全部的语词中得到启发,但若有只言片语印心者,则不禁手舞足蹈起来,甚至再三回味,三月不知肉味。第三种人,是真正的有心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根器锋锐,因而总是能够在寻常之事中得到异于常人的领悟。其实那句触动你心弦的话,不是老师的思想,而是你自身潜藏的某种意念,它只等待一个机缘,便能够被触发、萌生。文学理论中讲,在阅读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存在着“期待视野”,这种潜藏的先见,其实是你的心灵中所暗蕴之宝藏。它是美的,它需要被激发,需要被领悟。真正改变我们的不是导师,也不是书籍,而是我们无量世及今生的渐次积累,经验积累到哪个层次,便能够达到相应的境界之上。生活中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经由领悟和省觉,达到质的飞跃。
禅宗所谓醍醐灌顶、当头棒喝、狮子吼,这一切的开示方法都要求被开示者在此之前有充分的修行与准备,若没有渐修,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没有静悟,顿悟就是无法成立的。禅宗中的许多公案光怪陆离,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明白禅师在当时为何要如此开示,比如南泉斩猫、丹霞烧佛,这些开示方法都是非常激烈的,都是当机发生的。在某一个当机,禅师向有准备、有悟性的人做出合理的开示,但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原因就在于个体的根器利钝有别,经验阅历相异,因此面对同样的开示,各人的收获就会有天壤之别。
面对同一朵花,人人都有各自微妙的体验与感受。见到这朵白色的百合,有人赞叹它的香气,有人歌颂它的净美,亦会有人厌弃它的单调,有人憎恶它的洁白。如果是普希金见到它,则会与爱情的玫瑰对举,联想到它的坚贞;如果是王尔德见到它,则会为他迎风流泪,为它书写最为美丽的童话;如果是王阳明见到它,则会想见此花未见我时的寂灭与既见我时的欢欣。
禅修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接。这也就是个体与世界的对接。自己如何对待自己,也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守望世界。我们的认识不等于他人的认识,他人的世界也无法取代我们的世界。怎样认识这个世界,最终系视乎你怎样对待你自己。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