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当你打坐心静下来的时候,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喜受,而这种喜受是出于某种心智平静,情绪平和的状态。当处于心理平和的状态,是比过去快乐容易达到的,以前你把快乐认为是某种情绪高亢的满足状态,它是情绪要始终处于高点,是很难的。以前的观念是如果你是条鱼,觉得浪花上面才是你人生巅峰之所在。
浪花是短暂的,可是海平面一直平如止水,所谓水平,心理平和的状态,恰恰是我们的一种常态。凡夫认为的快乐实际上是人生的某种非常态状态。而与凡夫不同的修行人所认为的快乐和幸福是接纳人生当中某种常态的状态,而这种常态比非常态是更容易达到的。
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心智平和的状态,只不过是你不愿意接纳这种心智平和的状态而表现的某种浮躁和急躁,这种某种浮躁和急躁掺入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使你当下的这个状态就变成叫做空虚寂寞无聊冷。冷是你自我感觉的,寂寞也是这样,寂寞是一种孤独感加上浮躁的一种状态。
所以我们要把心智平和,身体健康和呼吸自如的这个状态当成人生最幸福的状态。如此幸福是容易获得的,唾手可得,不苦就是一种幸福,这是第一。第二在心智平和基础之上,能够走向所谓快乐的峰值时,你是更加喜悦的,是一种幸运,是一个礼物,是幸福生活的惊喜,而不应该是不幸烦恼之人的目标。
凡夫认为,快乐应该是对于所有不幸的人生活的一种目标和不幸的代偿。也就是我的痛苦一定要通过某种快乐的情绪才能宣泄,快乐是不能替代痛苦的,这是第一。第二,当你有了觉悟能力,当你有了修行能力的时候,人的情绪难免会从兴奋到低谷,当凡夫生起痛苦的时候,只能生起痛苦。
但是对修行人、对有觉悟能力的人来说,他不但不会生起痛苦,而会生觉受。当开车的人不打瞌睡时,随时随地会通过方向盘调整方向,调整方向有两点,第一个找好走的路,第二个避免走向歪路随时随地处于动态调整当中。你的错误,你的痛苦并不会使你产生痛苦,反而使你产生觉悟。这就是烦恼即是菩提。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