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1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4]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7]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中的供养到底怎么做?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674   时间:2020-3-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3月4日  佛学研究网

        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佛教要传承和发展,寺院的一砖一瓦、佛像的装金修缮,弘法活动的举行、法师的衣食药品,以及每项慈善公益的背后,必定离不开佛弟子们的发心供养,那佛教中的供养到底怎么做?,既然是供养三宝,那么就分别从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三个方面说起。

        供养佛   十物供养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有国王、城主、商贾、百姓、贫女等身份各异、经济能力不同的信众供养,在《阿含经》中留下了许多故事。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大多在佛像前摆设物品以示供养十方法界诸佛菩萨,常用的有这么“十物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

        香在佛教中是最常用来供佛的,上好的天然香不仅能通气养神,香为佛使,也是修道的助缘。也有用香的芬芳远闻,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或寓意修行者自身的戒定真香。需要注意的是,燃香的本质并不是要把香烧给佛菩萨,佛菩萨不会贪图世人多烧了几支香,而是要我们懂得、记得香的精神。所以,如果要上香,一定要上优质的天然香,一支即可,切忌大把焚烧劣质化学香,不但有贪图功德的问题,更因污染空气损害自身。

        所以,现在很多佛弟子更多地以鲜花来做供养。处世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供灯也是佛门传统的供养方式,佛法有如一盏智慧明灯,照破愚痴无明,传法也被称为传灯。而我们也愿去暗投明,勤修佛法,让自己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一盏灯。

        用水果、茶水、食物、宝珠、衣饰等物品来供养佛菩萨,目的是使佛弟子从内心生出一种自觉,得到了什么上好的物品,第一时间想起供养诸佛菩萨,这比嘴上说着虔诚恭敬真实百倍。好比一个人得到了好东西,第一时间就想与之分享的,那一定是对他最重要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家里供佛时用的水果、食物、茶水也要定时更换、保持新鲜。如果对“十物供养”要设一个标准,那就是怀着侍奉自己最重要、最感恩的师长恩人那样的恭敬心来做。

        供养法   七种法供养

        我们愿意将品质上乘的这些供品供养在佛像前,这当然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已经是“最好的供养”了。

        供养不单单指财物,“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对诸佛菩萨最好的供养,其实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普贤行愿品》中就列举了七种法供养:

        1 如说修行供养

        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佛经和经文“流通分”里经常出现的两个词——依教奉行、信受奉行。

        2 利益众生供养

        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都应积极实践。见到他人有难,主动给予解救、帮助,使之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也是供养诸佛的修行。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 摄受众生供养

        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被排斥。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的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减少很多障碍。

        4 代众生苦供养

        以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的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没有主动替人分忧解难。当他人生命垂危时,我们会像救治自己一样尽力救助吗?愿意代他承受痛苦吗?先不说最终实际上能不能代众生承受痛苦,仅仅是念头上很可能就做不到。

        5 勤修善根供养

        即通常所说的“众善奉行”。善行的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的善行。这种修习是长期的,不是几天可以达成的,必须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6 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舍,即不放弃。身为佛弟子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菩萨行,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给予帮助。这种帮助,也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的,绝不半途而废。

        7 不离菩提心供养

        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在完成自身觉悟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获得觉悟。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正如《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

        供养僧   四事供养

        供养三宝中,供养出家人是最直观、最具体的。在佛陀住世的时代就有“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药品)。供养出家人,使他们安心修行,也是在家居士培植福报的殊胜机会。

        供养三宝本就是功德殊胜,帮助他人修行更是助人成就。在供养出家人时,不必抱着对方修为是否值得我供养的心态,即使一个初学的小沙弥也不可轻视,以无我、无所求的发心去供养,这样的功德无比殊胜。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203]

  • 人性的错误,就是赢了利益,输了格局[488]

  •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下济众生[595]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804]

  • 定!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被“八风”吹动了[520]

  • 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811]

  • 跋山涉水,只为众生[1131]

  •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840]

  • 愿求无上佛道,度脱一切众生[862]

  •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1340]

  •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1308]

  • 什么叫众生[1660]

  • 佛教常识: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1809]

  •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1731]

  • 突遇“垃圾人”怎么办?法师开方三招搞定[2355]

  • 七月半“不可怕”,祭祖,利益七世父母正当时![4802]

  •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2712]

  • 一个很小的念头都能改变命运[2480]

  • 利他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动机![2278]

  • 慈眼视众生:带你走出社交恐惧[231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