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4]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0]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8]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菩提:内心真正的强大,是从闻谤不辩开始的!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046   时间:2020-1-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标志是什么?

        就是“闻谤不辩”,面对中伤和诽谤,不解释,不争辩。

        人这一辈子,活在别人嘴里,不如活在自己心里。

        无论你怎么好,你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一、强大的人,视诽谤为无物

        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即便面对别人的诽谤,会以坦然的心境面对。

        唐代有个名叫娄师德的宰相,器量过人。

        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听到有人指名道姓地骂他是畜牲,他假装没听见,直接走了过去。

        他的随从实在忍不住,就说:“老爷,别人骂你,你没听见吗?”

        娄师德说:“他是骂别人吧,你听错了。”

        随从说:“他明明叫着您的名字辱骂,怎么会听错呢?”

        娄师德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是在骂另一个娄师德。”

        这时,那人越骂越凶,随从忍无可忍,又说:“老爷,那个人又在指着骂您是畜牲,连禽兽都不如……”

        娄师德打断他的话说:“他骂了我一句,你又对我重复一遍,你不是也在骂我吗?不要多管闲事。”

        这种视诽谤辱骂为无物的宽厚心量,帮助娄师德在险恶的官场上,避开了众多小人的暗算和迫害,能够一直身居高位,死后倍享哀荣。

        世间很多人可以受累,却不能受委屈,会把名看得很重,希望自己留个好名声。所以,名就成了生命的枷锁,处处要维护这个名。

        但是,世间人心各个不同,认识也是千差万别,事实上根本就无法存有一个完美的名。

        保护自己的名,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苦乐交给了别人。别人说自己好,自己就快乐;说自己不好,自己就痛苦。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根本就管不了别人怎么说,但是可以管得了自己的心如何领纳。

        二、闻谤不辩,诽谤不攻自破

        人要是受了诽谤,千万不可分辩,因为你越分辩,诽谤反而弄得越深。比如一张白纸,偶然污染了一滴墨水,这时你不要再动它。

        你不动它,它就不会再向四周洇开。倘若你立时想要它干净,一个劲地去揩拭,那么,结果墨水一定会扩大面积,玷污了一大片。

        一位道士被人误会,说他行为不轨,使一个女子怀孕了。

        道士也不解释,任由他人误会多年,其间他遭受了很多攻击、伤害,但道士依旧过着平常的日子。

        多年后,大家发现原来是他们错怪了道士,于是大家一起就去向道士道歉。

        只看道士,并没有因为洗刷了冤屈而大喜过望。

        无论是那位道士的“闻谤不辩”,还是孔子的“随顺不辩”。能够做到“不辩”俨然已是圣者的境界。

        用坦然的心态来应对诽谤和非议,诽谤和非议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遇谤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也就不会被他人破坏自己的生活。

        在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在工作中被误会的时候,你越辩解,别人越觉得你在推卸责任;

        在感情中被误会的时候,你越辩解,别人越觉得你有所隐瞒;

        在生活中被误会的时候,你越辩解,别人越觉得你没有底气。

        辩解的力量是苍白的,沉默是最好的回答。做好你自己,事实和结果比语言更有力度。

        遇谤不辩,就是不引起烦恼,不引起一系列的后续波动。人家谤完了,我们不理他们,这事也不至于没完没了。

        “若被人诽谤,切切不可分辩。我常见有人被诽谤,就分辨解释,多受了亏。你不分辨,一谤便罢,更无余患。”

        当谣言和诽谤来临的时候,不需要汲汲务求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荡,谣言定会不攻自破。

        三、不动于心,诽谤亦安

        活在红尘俗世,无论是谁都会被他人评论,说长道短,偶尔也会遭遇别人的讽刺、谣言和诽谤。

        如果面对这些中伤和诽谤,不解释,不争辩,便不会扰乱自己的内心。

        林肯曾说:“倘若我要尽读报纸对我的诽谤,势必没有剩余的时间与精力去办事,这办公室就只好关门了。

        我尽我所知而认为是最善的,便尽我所能去做。我就这么拿定主意直做到底。

        倘若结果是错误的,那么,就是有十个天使称赞我,于我无益;要是结果是对的,那么,即使现在人人说我坏话,于我无损。”

        受到他人无理的指责或诽谤时,不争辩或反驳对方,这是一种胸怀。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后,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是嫉妒他的权势,有人是不满他的学说。

        但王阳明对此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养自己的心性,尽心尽力地传承“致良知”的思想,他深知“不辩息谤”的道理。

        “人贵在自我修养,假若自己确确实实是个圣贤之人,纵然别人都来诽谤他,也不会对他有任何损害,就好像浮云遮蔽太阳,浮云怎么可能对太阳的光明有所损害呢?”

        管不住别人的嘴,但我们至少能守住自己的心。

        当毁谤非议刺激到我们的内心时,不动于心。一个人要能养成这样宽宏的风度,心可无疑,诽谤亦安。

        古人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有人赞扬,自然也会有人毁谤讥骂;世上的是是非非,全凭自己去慎思辨别。

        人生在世,人人都会被诋毁、被中伤,被误解。只要我们不在意别人的言辞,坏话说得再厉害,又能怎样呢?

        人的烦恼,都是从心上造出来的。面对是非,我们的心不动,烦恼自然也就无迹可寻。

        唐代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

        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再看他!”

        闻谤不辩,以是非不辩为解脱,当下便可清净自在。不必在意别人的言辞,在闻谤不辩中积蓄力量,不断变强,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76]

  • 内心强大的人,是治愈一切的良药[306]

  • 《道德经》:真正牛逼的人,一般都是“雌雄同体”[314]

  • 百岁高僧讲修行心得,颠覆90%的修行人![388]

  •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391]

  • 做好你自己,需要做好两样事情[510]

  • 从无杂物到无杂念:简朴生活中的真趣在哪?[639]

  • 福,在心不在物;命,在人不在天![811]

  • 佛说:请把心里的垃圾,倒一倒[826]

  • 人贵三得:忍得,容得,舍得[691]

  • 庸者自扰,智者自渡[727]

  • 智者悦己,愚者悦人[750]

  • 你的语气,就是你内心的样子![793]

  • 内心的丰盈,是人生曼妙的风景[897]

  • 听从内心的声音,好好爱自己的11个重点![949]

  • 认识你的心,这里是一切力量的根源[991]

  • 我心即宇宙: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1100]

  • ​天下本无病,病从心中起: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对话[1340]

  • 把心安顿好了,人生也就顺了[1020]

  • 智者不辩,仁者不责,善者不评[109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