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17]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6]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4]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56]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修持常识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773   时间:2020-1-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闭关禁语、朝山参访等。今总括僧信二众的修持项目,简述数条如下:

        一、四念处:透过专注的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心念的对象等变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意志有高度的自觉,进一步觉察到我们的一切执著、一切贪瞋和无明。所以,四念处的修法从「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开始,不排斥一切见闻觉知,于「可念六境不起乐著,不可念六境憎恶」;不是厌离人生、厌离社会,或逃避感情世界,更不是出离社会而跑到深山林内隐遁的方式。四念处是闹中取静,以社会为道场,感情世界为关房的随缘任运修行法。

        二、般舟三昧:是一种「佛立」、「常行」的修持法,在为期三个月的修行中,不坐不睡,只可立可行,累时靠在绳子上假寐。

        三、闭关:在佛门中修行,快则十年,慢则二十年以后,方具闭关资格。因为闭关除需要人护关外,更应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础具备与否,以及对经教义理的了解深入等。如果一开始学佛就要闭关,何功何德要人来护关。尤其闭关前半年要有大德开导、教化;如果没有正念、发心,也不可以闭关,要会用功才可以闭关,所以佛门有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闭关不可以当儿戏。

        四、持午:即过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进用功,因此有因缘的话,可以在修行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体会一下,但不可标榜过午不食。尤其在佛门中,自己修持,也要尊重别人不同的修行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各有各的修行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

        五、参学:又称参访,就是到其它丛林道场参访学习,每一处一住三至五年,再换一个地方,也是三、五年,又再换一个地方,如此经过一、二十年后称为老参。如果不经过参学,规矩不懂,也没有威仪,就被称为新参,甚至常常被讥为冒失鬼。

        六、化冬:在大陆丛林里,每到秋天,寺院僧众便开始拜访信徒,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中,信徒回以一碗米,称为化冬。如此,一年的道粮便无须忧虑了。化冬比起每年举办一次以吃为主的供僧,意义更为深远。

        七、普说:学僧单独向师父请法称独参。若于丈室或法堂为大众说法,则称为普说。

        八、小参:个别请求和尚慈悲开示教诲。

        九、普参:类似今日的座谈会。

        十、经行:饭后散步,可以在佛堂绕佛,或在斋堂,甚至庭院或林间小径皆可,速度由慢渐快,或自行调整均可。

        十一、跑香:禅堂行香,目的在运动筋骨,调和身心。

        十二、行脚:云水僧求法心切,四处参访问道,因古时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到达目的地。

        十三、苦行:从事劳动性的工作,如打扫厕所、看管山林、夜巡、行堂、典座等。

        十四、密行:个人的修持法门,不对外人宣说张扬。

        十五、共修:大众一起修行,如参加打七或定期念佛等。

        十六、禁语:一般信徒在家中可行一时、一日、一区的禁语,体验一下宁静、美妙的无声世界。

        十七、朝山:三步一拜或朝礼寺院,都可称为朝山。

        十八、打七:可分禅七、佛七,有克期取证的目的。如果时间不许可,也可做一日或三日的参禅、念佛。

        十九、止静:禅七或佛七时全体默然静坐,不许出声扰众,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其实每个人可以在一天当中有五分钟止静的时间,以做涤尘净虑、自我省思的功夫。

        此外,早上起床,可在佛前上香供水,或诵念《般若心经》一卷,或诵读〈祈愿文〉一篇;晚上可以拜佛、诵经、打坐,可依家庭环境、时间而定,修行不在时间长短,而在持之有恒。平日生活中,随喜持诵佛号,如观音圣号,或持大明神咒;吃饭时,称念「佛光四句偈」,或「三称念」,或「五观想」,乃至小小布施、随口赞叹、与人为善、做事认真等,都是修行。

        佛教认为休息也是精进,精进勇猛也要平衡、适度。修行其实就是自然、平衡、适当的生活。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705]

  • “般若”六种智慧,感悟人生六种境界![2369]

  • 心常安住悟般若[1925]

  • 学佛很久了,你知道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吗?[2914]

  • 《六祖坛经》的思想[2805]

  • 居家人如何学佛修持?[2980]

  •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2789]

  • “般若”就是“智慧”?你只说对了一半![2519]

  • 净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领[2941]

  • 般若与禅定[3259]

  • 什么是“四无量心”如何修持[2480]

  • 慈悲度众生,般若为究竟[2608]

  • 玄奘大师的般若因缘[3437]

  • 观世音菩萨从修“观”而得到自在[2337]

  • 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智者大师般舟三昧的思想意义[2622]

  • 家有美妻遭人陷害 至心持戒鬼神救护[2405]

  • 诸法奉行,共沐佛光[2370]

  •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2084]

  • 佛教中的十大真理 一条比一条经典![2458]

  • 心常安住悟般若[235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