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 佛学研究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行法经》
佛陀告诉我们说,我们的障碍,完全是自己制造,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因为我们有所住。那么这当中就指出了我们整个修行的罪魁祸首,完全是自己的妄想烦恼耽误了自己。
你认为对方是冤亲债主,他就是冤亲债主,你认为是善知识,对方就扮演善知识……
住于事相,障碍会多
有一个小学老师,带着他班上的学生,到郊外远足。
途中大家看到一个大石头,看到石头上面有一堆雪,慢慢融化了。这个老师就做机会教育啦,他就问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吗?
同学说:雪融化就变成水啊!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回答的。
但其中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啊!不对,雪融化的时候,春天就要来临了。
结果这个同学成为一代禅师,其他人以后成为医生、工程师……
因为,雪融化了变成水,那你这个人是住在事相,你是用事相来思考事情的。一个人住在事相上,那你是向外攀缘,这是很危险啊。
雪代表是冬天,那么融化了,表示春天要到了,他是用道理在思考事情。
一个人从事相来思考事情,你的生命障碍会比较多,你很难得到自在。因为我们不可能前生全部造善业啊!那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起起伏伏嘛!
这就是唯识学的观法,唯识所变,此外还有两个次第。
唯识所现的关键,是在二个唯识所住,你住在什么情况─生命就产生变化。
唯识学观法三个次第
唯识学的观法,它有三个次第,我们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唯识所现,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它会如实的……
什么叫如实?它也不会增加,可也不会减少,它不增不减的把你的业力表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做朋友,会跟谁做夫妻,会跟谁做子女,这个就是唯识所现,过去的业力变现出来。
第二个、唯识所住,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你若是选择住在这个事相,那你就被它所转了,你今生就失去了主动权,那就被业力牵着走了,你今生就完了!第二个你安住真理,用道理来观察,那你就不同了,那得自在了。
第三个、唯识所变,当我们心中唯识所现,而开始唯识所住的时候,生命就变化──你怎么住,它就怎么变化。就像开始所讲的案例。
你说,好!生命当中你说它是逆境,那它对你就是压力;你认为这个是考验,它变成一种增上的动力。
阿赖耶识要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件事我做不了主,他要把什么人丢出来跟我相遇,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操心,因为你也管不了,阿赖耶识不听你招呼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但它丢出来以后,你怎么去面对?你怎么去想像?安立名言,这个就是你能够作主的。你认为说,这个人是你的冤亲债主,他就变成你的冤亲债主;你说,他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你的善知识,你可以试试看。
我们心中的住很重要─你住在一个道理的思惟,它这个相状就变成一种增上的力量;你住在一个事相,它就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你说这个生命到底是障碍?还是一个考验?就看你怎么去住、去想像。
所以这唯心识观就是说,生命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阿赖耶识它如实的变现因缘果报;
第二个、你第六意识的想像,你安立什么样的名言,这个因缘又产生一定的变化,它可能是你的生命中的动力,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障碍,就看你怎么想。
即便我们现在有障碍,是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跟想法,但是我们有选择权,我们可以选择不住,我们可以选择不住在感受。
别人给我们一个恶逆的因缘刺激我,产生一个很不好的感受,这一部分我们不能控制,这个地方凡夫做不了主,但是你可以选择无住,这个想法你不要管它,让它过去就好。你要是住于感受,住于想像,那就糟糕了!
在唯识学上说——【触】,接触外境,感触、作意、受、想、思,到思心所就开始造业了。
对于有修行的人,除了唯识学的三观次第,你还可以端坐念实相,离相,那么一切业障都奈何不得。对于不能念实相的,可以念佛。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