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7]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8]

  • 做人,不能太飘[106]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8]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9]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7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佛教文化对诗坛的影响
     
    [ 作者: 光泉   来自:网络   已阅:2771   时间:2019-12-25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12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在佛教文化和诗词文化交融发展中,曾经发生过两次事件,即禅学领域的“文字禅批判”与诗歌领域的“江西诗派批判”。

        这两大批判始于两宋之际,在南宋中期达到高峰,并且批判的中心思想一致:“文字禅”的症结在于“以文字为禅,以才学为禅,迷于知见,执病为药”;“江西诗派”的症结在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按字模声,拘泥表面。两者都执著于文字知见,或偏离禅宗“明心见性”的方向,或偏离诗歌“吟咏性情”的本意。

        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发展到北宋,演变为以“颂谷”“评唱”为主要形式的“文字禅”。文字禅的创立,本意是通过对古德悟道、接众公案的解说启发学人开悟,但在流传过程中,很多人偏离了禅宗“明心见性”这一根本方向,而沉溺于文字意解,甚至玩弄文字技巧,从而使“文字禅”演变为“口头禅”“葛藤禅”。

        南宋初年,禅林发起了对“文字禅”的批判,大慧宗杲与崇岳是其中的领导者。

        禅修实践中,宗杲与崇岳都提倡真参实悟,反对文字知解,这些思想对当时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杲生活的时代,禅有多途、鱼龙混杂、弊端丛生。他认为“语墨二病”最为严重,其中“语病”指的就是“文字禅”。宗杲批评说:“近年以来学此道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脚下推穷,一味在宗师说处著到,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宗杲反复告诫他们:“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了表达批判文字禅的决心,他甚至不惜焚毁了老师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刻本。

        与宗杲一样,崇岳对当时的禅林也十分不满。他说:“今之丛林浩浩地,只是名字参禅,其间有一知半解,稍知触净,早是罕有。”他批评最猛烈的也是“文字禅”,说“将古人公案心思意解作道理商量”“寻言逐句,意根下卜度”,终究是“一肚皮葛藤”。崇岳认为,要彻见“本地风光”必须抛弃文字知见,“要须并荡从前学解妄想,情尘胜劣,知见执著,毫末不存。发现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

        江西诗派由黄庭坚开创,此派特别讲究句法结构、声韵格律,严格遵循创作法度。这种创作方法把对唐诗的学习,由较为虚玄的意境领悟落实为具体的语言表现格式,其本意在于为学诗者提供一条容易遵循的法则,引导学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创作。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像“文字禅”一样出现了偏差。一些人止于对唐诗字句的模仿,以至于情思滞涩、呆板模仿,对于格式的追求远远超过对诗词本身的关注。

        南宋初期,诗坛掀起了一股批判江西诗派的浪潮。

        韩驹为南宋初年著名诗人之一,也是率先对江西诗派发起攻击的人。他直言不讳地说:“今人作诗,语句轩昂,只可远听,而其理则不可究。”又说:“今人非次韵诗,则迁意就韵,因韵求事。” 韩驹所说的“今人”,指的就是江西诗派。

        同样出身于江西诗派的吕本中也对本派发起猛击。他在《与曾吉甫论诗第二贴》中说:“近世江西之学者,虽左规右矩,不遗余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亦失山谷之旨也。”

        此后,陆游、杨万里登上诗坛。他们年轻时都曾学习江西诗派,发现其中弊端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引领诗坛走向新路。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500]

  • 千万别在“垃圾堆”里养孩子[639]

  • 禅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810]

  • 玄奘对敦煌石窟的影响[975]

  •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1088]

  • 佛教文化与时代命题[1939]

  • 佛门茶礼: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1720]

  • 《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1673]

  • 阿底峡尊者在中孟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及意义[1457]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243]

  • 南宋时期杭州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2713]

  •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1831]

  • 绍琦大师的念佛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100]

  • 这七件事,对人生影响特别大![2324]

  • 对《禅门清规》背景与影响的几点认识[1981]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2409]

  • 佛法讲「世间没有任何意外」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2574]

  • 浅谈魏晋时期玄学对佛学的影响[2167]

  • 从佛教中国化看生活禅的思想渊源与影响[2472]

  • 密教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264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