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4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32]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27]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89]

  • 做人,不能太飘[125]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103]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7]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202]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81]

  • 学会哄自己开心[165]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85]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8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经中常见的祥兽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918   时间:2019-11-19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龙

        在佛经中,龙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成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调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

        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是如此,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中狮子。《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宝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载,“能御大众,故为人中牛王。”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界。

       

        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现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龟

        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

        龟藏六:

        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

        2、藏前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

        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

        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

        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

        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佛经中出现的动物还有很多很多,如佛的本生故事中,佛陀在过去世时曾转生成鹿王、兔王、孔雀王等,还有佛陀说法时,也经常用动物来做譬喻,可以看出,动物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法对生命形态的分类和比拟,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生命相续的事实,各种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经里藏着的秘密(二)待人与做事的根本法[276]

  • 佛经里藏着的秘密(一)正当的饮食和作息,是为养生第一诀[381]

  • 以现代知识解读佛经中的各种世界[1820]

  • 观音菩萨在佛经中的事迹故事[2884]

  • 漫话佛经的语体翻译[1910]

  • 大数据时代,佛经的下一次结集会在何时呢?[2080]

  • 佛经里那些优美的话,总有一句能点亮心灯[2025]

  •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2628]

  • 不可不读的佛经:《八大人觉经》[4018]

  • 读诵佛经不可不知的三件事[2071]

  • 佛经里最容易念错的10个字,你能念对几个?[2390]

  • 经书太长看不懂?这个小窍门快快收下![3008]

  • 什么是佛咒和佛经?咒与经的区别[5273]

  • 《菩萨戒本》——佛经导读[3301]

  • 读诵佛经的十二个“要求”[2546]

  • 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2845]

  • 佛经浩瀚广大,佛弟子要这样阅读、持诵[4769]

  • 不可不知!佛经的前世今生:从哪来?到哪去?[3723]

  • 净慧老和尚推荐的十部经典佛经,你读过几部?[3375]

  • 读诵佛经,这三件事不可不知![278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