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9]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6]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基本教义(十六):四禅八定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980   时间:2019-9-21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9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四禅(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爲‘禅’,在無色界爲‘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于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爲‘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爲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禅定,則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

        各種禅定的差別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剛剛開始、接觸,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有一定的困難的(大根性人除外)。持了戒後要修定(定中無戒可守),因爲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來說,也可以無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爲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那麽,什麽是禅定?
    禅定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譯過來的,音譯是禅那,意思是靜慮:既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也就是以所觀的境,令心專注不散,稱爲“定”;“觀”既是作種種的觀行。禅定包含“止”和“觀”,“止”(Samatha)和“觀”(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一個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離不了止和觀,不然的話,他修的禅定會偏向外道。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欲望,且沒有定心;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裏修禅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禅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
    坐禅的過程

        定義

      我們要進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裏的基本的定,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禅兩種。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過程中,我們可依心態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一、粗心住

      開始靜(括號內爲無意義內容)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做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因爲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是因爲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順暢;我們得用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個時候,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稱爲粗心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然而,雜念少並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二、細心住

      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已經習慣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所有有靜(括號內爲無意義內容)坐經驗的人,如果靜(括號內爲無意義內容)坐半個鍾頭、一個鍾頭後身體就很疲倦,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當進入粗心住,在進入細心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勞。如果繼續坐禅,深入定的話,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後,就能夠整天坐禅。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爲真正的禅定,只能稱爲普通的定。

        四、未來禅

      進入欲界定後,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括號內爲無意義內容)坐時發生的,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因此,一個坐禅的人,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既是進入未來禅。
    但是,有些人靜(括號內爲無意義內容)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沈沈,他也以爲自己的身體不見掉,這不叫做未來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裏?若要達到未來禅,必須達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禅定要從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進入。

        未來禅的定義

      爲什麽第四步驟稱爲未來禅呢?因爲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來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稱爲欲界未到地定。所謂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1、初禅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候,他的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禅了。有此感覺之前,必須先要靜(括號內爲無意義內容)坐幾天,或是坐禅相當久時間後,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産生一種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甯靜。初禅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進入初禅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已舍離欲界裏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貪、瞋、睡眠、掉悔和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生起貪、瞋、癡,所以被稱爲五蓋。

      初禅有五種特點,稱爲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禅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
      進入初禅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禅,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在定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
      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禅時,進入初禅的時候,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禅也稱爲“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爲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2、二禅

      當一個人進入初禅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麽,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舍棄,因爲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舍起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爲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淨,這叫內靜,與初禅的覺身甯靜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禅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二禅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
      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禅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禅離開了語言的想象,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爲“喜”。
      樂:身體甯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
      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3、三禅

      當他繼續修到三禅,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禅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爲“離生喜樂”;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禅之樂稱爲“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于三禅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禅。

      當一個人進入三禅後,唯有意識在産生作用。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爲“智”。
      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爲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
      樂:因舍離二禅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禅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禅樂。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4、四禅

      進入三禅後,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禅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挂,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淨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禅也稱爲“不動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禅後,心如明鏡不動,清淨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裏,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禅中,唯有意識在産生作用。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舍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禅,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裏的神通並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發的能力,因爲心定,所以能夠發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舍:舍掉三禅的樂。
      念清淨: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爲念清淨;
      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後,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證得涅盤,但是沒有智慧,以邪見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壓住,使它不生;當他真正修成“無想定”後,把煩惱心壓制住,色界的煩惱還在,所以他死後就生到色界的無想天。進入無想定後第六識(意念)的心就沒生起,他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爲這就是涅盤。佛弟子都不要修學這個“無想定”,因爲他們都不要進入無想天,所以進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修行更深的禅境

      以上四種禅定還是沒有舍離色界。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舍棄它,那麽就要修習更深的禅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1、空無邊處定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爲“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2、識無邊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習禅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爲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産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入此定者抛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抛棄“空”想,進入另一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爲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注: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是法塵,既是心的念頭。)

        3、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産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舍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爲: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爲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産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爲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爲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爲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爲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南傳佛教中,認爲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爲第七識--恒行的心識。

      進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滅盡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棄這個我,那就是說,他想舍棄第七識的恒行心。(唯識宗說,我們有八種心識的作用,第七種叫第七識--末那識,他執著第八識爲我。我們的前六識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爲恒行,依司機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滅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爲“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至于大菩薩是否也能進入此定呢?根據經典有兩種說法:有些經綸說可以,另一些卻說不可以;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都是要一層一層的進入,已經出了色界,稱爲“無色界定”。在佛法中我們將這個世間分爲三界,又稱爲九地,既是欲界稱爲散地;色界和無色界稱爲定地,要進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4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13]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67]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38]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81]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34]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46]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37]

  • 佛教涅槃的含义[701]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65]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11]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94]

  • 佛教的忏悔观[1367]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76]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54]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53]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31]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84]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2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