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智慧,可以让每一个人从生命的任何困苦中解脱,也可以为我们营造最幸福的人生,直至更美好的未来。而智慧最圆满的是佛陀,是众生终极的导师。
| 顶礼人类最伟大的导师——佛陀 |
两千七百年前,人类的伟大导师——佛陀诞生了,他的诞生给黑暗、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王室,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愿成。世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
他自幼聪慧过人,有圣者相,作为未来王位的继承人,文韬武略、盖世无双,他的父王及臣民都希望他成为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
十六岁那年,他与耶输陀罗公主成婚,生活美满,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目睹了人的生老病死诸苦。他意识到,所有这一切,无论是谁,哪怕他成了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都无法逃脱。
当时的印度,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各种新学派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绝大多数哲学和宗教都致力于如何解脱现世的痛苦,而获得常乐。当时最为普遍的一种思想就是修习苦行能消除业障,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九岁那年,他不辞而别,毅然抛弃了王位的继承,离开了皇宫和亲人,独自一人遍访当时的宗教家和哲学家,并亲身实践了他们的学说。但是,他总觉得这些都不是彻底的解脱之道。因此,他毫无保留地放弃了他所学的一切,来到一森林,修习苦行达六年之久。
但是,苦行并没有使他觉悟并获得解脱。于是他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端身正坐于菩提树下,观察思维缘起法,如是禅思,终于获证菩提,成为佛陀——觉者。
成道以后,他并没有把真理视为己有,更没有因众生的难以教化而退却,而是不辞辛劳地宣说真理广度众生。他的足迹遍及整个中印度,以种种方便,恒顺众生,导归法海,乃至在八十岁高龄,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他仍不畏长途跋涉,说法度生,即使在他涅槃前一刻,还不舍众生,度化了一位慕名前来的皈依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来,佛陀的一生充满了神秘。但佛陀首先是一个人。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成佛。他在人间宣说他所觉悟的正法,利益教化众生。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佛陀是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并不是神。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圣者。他为世间有情开辟了一条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脱大道。
正因为佛陀是人,因而能对世间众生生活的实相有深入透彻的了知;正因为他还是一位觉者,因而能随机说法,恒顺众生;也正因为佛陀具备了如此的智慧、功德,其信徒崇敬他、礼拜他。
| 佛学是一种教育 |
佛学也是一种教育,那佛学和世俗的教育差别在哪里?
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言为主,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和学校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在心灵上的交流相对来说比较少。
而佛学的教育,是一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数善巧方便的教化方式。它更重视人生、生活的教育,它的思想涵盖了爱国、爱民、爱家、爱一切众生。
通过佛学的教育,使人成为圣贤,然而长城非一日建成,因此佛学的教育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包含了三个目标:
初级目标:通过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中级目标:是通过声闻乘的教育,造就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学所说的阿罗汉。所谓解脱,就是通过修行彻底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证得涅槃。
高级目标:是通过菩萨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
佛学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教育——即佛陀对众生的教化 。以佛为师,心怀感恩,每一天都是教师节。
星云大师《为教师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弟子来到您的座前,
特别向您报告我们对老师的感谢。
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劳教导,
我才能够获得学问技能;
因为有了他们的指引诱导,
我才能够长养知识智能。
我要在此发愿:
我要努力向上,
我要精进不懈,
来报答老师的苦心;
我要尽己之力,
我要奉献社会,
来回馈老师的恩德。
慈悲伟大的佛陀!
所有的老师都像蜡烛一样,
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所有的老师都像莲花一样,
吐露芬芳,嘉惠学子。
他们将学生的成就,
看成是自己的荣耀;
他们将学生的贡献,
看成是自己的骄傲;
他们将学生的上进,
看成是自己的喜悦;
他们将学生的奋发,
看成是自己的动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告诉我:
浩浩师恩,何以为报?
巍巍师道,何以为谢?
只有祈求佛陀您慈悲地允诺我,
如果我有点滴的成就,
请都回向给我的老师与父母,
愿他们生者一切自在,万事如意;
愿他们逝者增添功德,往生佛国。
如果我有些许的作为,
无论老师与父母在天涯海角,
希望他们都能够知道,
好让他们感到欣喜安慰。
慈悲伟大的佛陀!
教育是孕育人才的摇篮,
教育是建设社会的根本。
祈求您能加被所有的老师,
让他们能拥有您观机逗教的智慧,
让他们能拥有您行解并重的理念,
让他们能拥有您不舍一人的慈悲,
让他们能拥有您师徒同尊的胸襟。
希望他们都能了解:
众生所需要的教育
不是知识的瓦砾,
而是学问的堡垒;
不是教条的枯藤,
而是生命的花园;
不是装饰的花鬘,
而是深邃的内涵;
不是溺爱的礼物,
而是真理的泉源。
慈悲伟大的佛陀!
再一次请求您加被所有的老师,
让他们都能拥有作育英才的抱负,
让他们都能实践诲人不倦的精神。
祈愿在健全的教育下,
人才能够广被天下,
社会能够祥和安乐。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