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7]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6]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2]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20]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4]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5]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7]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5]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中国人8大忌讳:​大喜易[11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行脚只是徒步旅行?佛门“踏破铁鞋”的修行方式了解一下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95   时间:2019-8-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8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今天,小编讲一讲佛门传统中的一种修行方式——“行脚”。为什么佛门弟子即使在酷暑之下,都还坚持这种“踏破铁鞋”的修行方式?这种看似机械的修行能让他们收获什么?或许看完之后,你会有所感悟。

        历史上的“行脚”

        何为“行脚”?其实很好理解,从字面上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迈开脚步行走和修行,一般指僧侣通过徒步的方式,或云游四方自我修持,或参拜名师名寺虚心求教。

        行脚的僧侣往往称为行脚僧,也称云水僧。因为行脚参学之人居无定所,悠然自在,如行云流水,故以云水喻之。现今很多寺院仍设有云水堂,即是云水僧挂搭之处,或称上客堂;而专为云水僧所设的斋饭则称云水斋。

        僧人行脚是佛门的传统,拥有非常悠久的一段历史,禅门中有很多由行脚引出的典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曾在一篇文章里讲述了赵州从谂法师及虚云法师行脚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看历史上的禅师,比如赵州禅师,他是 80岁时才在柏林寺住下来的。80岁以前,他都是在各地行脚。从他的语录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拜访过全国几乎所有的禅寺、禅师,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丛林。

        赵州禅师十几岁就出家,年轻时在普愿禅师的座下悟明心地。普愿禅师去世后,他开始行脚,一直到80岁。据说赵州禅师上五台山就上过九次,古代到五台山要走灵寿、阜平,是走山间小路,那困难比今天不知要大多少倍。

        宋朝的大居士张商英写了一首诗,讲赵州禅师的修行:“赵州八十犹行脚”,80岁还在各地参访。“只为心头未悄然”,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些疑惑,没有彻底放下。

        “及至归来无一事”,最后到家的时候发现本来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疑惑,也没有什么问题,什么都没有。“始知空费草鞋钱”,才发现参访几十年走坏了很多草鞋,白白地浪费了草鞋钱。实际上这个钱是不会白费的,不经过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现无一事,也到不了这个境界。

        历史上行脚修行的禅师是非常多的,到近代,这种传统依然还在延续。比如虚云老和尚,他一生走遍中国南北,曾经从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拜到山西的五台山,开悟以后住在终南山,后又离开终南山到参访了无数地方。

        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他自述了行脚的种种艰辛和他内心的体验,而且奇怪的是,在行脚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在我们看来是与他过不去的事,中间特别不顺利。

        比如说过河要上船,他靠后,让别人先上,轮到他要上时,跳板突然翻了,把他翻到水里去了。他抓住船梆子,因为船上坐满了人,所以他就泡在河里过去了。上岸以后,全身湿透,他跑到一个寺院去挂单。寺院偏偏不收,他只好找了一个戏台铺了些湿草,过了一夜。

        这样的经历在他的行脚生涯中经常遇到。他在年谱中说到,他走过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清明,内心的觉受越来越坚固。

        现代的“行脚”

        古代和近代都在延续着“行脚”传统,那么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佛门弟子们是否还有这方面的坚持呢?答案是肯定的。

        广西佛教协会副会长、龙华古寺住持湛空大和尚和宗宣法师有从广西龙华古寺行脚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广东云浮新兴县)的历程。

        在此之前,湛空大和尚还行脚3000多里历时45天,从广西桂平西山出发,行至四川峨眉山金顶。在他看来,“走路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禅修方式,可以成为很深刻的心灵修行。”

        也曾给大家讲述了珠海普陀寺行脚僧团的五位行脚师父,从珠海普陀寺行至浙江普陀山,用将近80天,徒步走过了4000里路,跨越了中国3省24县市,迎请毗卢观音回普陀寺安奉的求法之路。

        而每年的每年结夏安居结束后,曹山宝积寺的僧众都会开启“重走玄奘路”的旅程,秉承祖师遗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意义非凡的行脚之旅,今年已经进入第六年。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条件艰苦还是优越,对于每个人来说,修行都是漫长却也必须要去坚持的。即使是高僧大德,也有参悟不透的时候,于是他们通过“行脚”以及其他的修行方式,将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求得顿悟。

        这种修行的方式,对普通人也既有借鉴和教育意义,这种意义并非说每个人都要去徒步修行,都要去朝山,而是说当我们想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必须要亲身去接触,身体力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去感受,最后悟出自己的一番理解。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上海静安寺方丈慧明法师曾在《行脚》一书的发布会上讲到,“佛法教导我们我们只管行去,莫问他方是何方。因为任何一方皆是执着,前行不变的才是菩提心的表现。”

        不管酷暑还是寒冬,当我们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直面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像行脚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前行。

     

        ■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315]

  • 禅师名号为什么也流行“四字”?[742]

  • 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772]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324]

  • 明代著名禅师述略[1277]

  • 你吃过的苦,终究都会变成福[1025]

  • 人生最大的修行,莫过于这两件事[1412]

  • 僧人为什么要结夏安居?[1445]

  • 曾吃过的苦 永远不会辜负你[2183]

  • 禅师们的胆量[1854]

  • 宣化上人: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 ![3208]

  • 曾吃过的苦 永远不会辜负你[1816]

  • 人在低谷时,不要打扰任何人[2067]

  • 关于唐后期禅僧行脚的若干问题[2500]

  •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4342]

  • 《楞严经》博大精深,六位禅师因其开悟![2866]

  • 佛说:现在吃的苦,便是以后享的福[3268]

  • 有人一生受苦,是不是前世修行不好?[2246]

  • 一年一度的结夏安居又到了 现代生活中也需要“安居”智慧[2533]

  • 为什么僧人要行脚?来看看从唐代流传至今的佛门传统[49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