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29]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39]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39]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59]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5]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0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146   时间:2019-7-15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7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于洛阳开讲《道行般若经》,并以‘诸未尽善’而西行,求得《放光般若经》,可见此时对般若之学已有新的要求。在译事方面,特别重视戒律的译介,昙柯迦罗译有《僧只戒心》、昙无谛译出《昙无德羯磨》,而开中国戒法的传承。

      因避战祸,僧人多从北方来到南方,因此,吴代建业的佛教,多由关中、洛阳一带传入,如安世高、支谦等。安世高原为东汉末年译经高僧的代表,其行走路线正可显示佛教已由北渐向南传播。支谦汉文造诣很高,发扬支谶般若一系,译经甚多。其中《大明度无极经》乃《道行般若经》的同本异译,系内启两晋般若之学,外导六朝清玄之风的重要经典。吴地佛教另一位重要传播者为康僧会,乃佛教史上记载第一位自南(交趾)向北弘法的僧侣,曾学安世高禅数之学,最具代表的译著为《六度集经》,孙权为其建‘建初寺’,乃江南佛寺之始。

      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维摩》、《宝积》、《涅槃》、《法华》等各部类经,对于大乘佛教的开展,影响甚钜。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于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

      西晋末叶,北方五胡十六国纷乱,晋室偏安江左,称为‘东晋’。于是中国分治南北二区。北方胡族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大力提倡佛教。例如后赵时期,以佛图澄开启佛教的弘传最为重要。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于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重要者有道安、竺法雅等。

      道安大师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博学多闻,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秦主苻坚延请他于长安主持译场,一时中外译家云集。道安大师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创举,如:1。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理论,要求译经必‘勿失厥义’以深达佛旨;2。为众经撰注作序;3。分经文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为此后译经者所宗;4。创编《综理众经目录》,开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的先河;5。制订寺院清规及僧尼轨范;6。统一沙门同为‘释’姓。另外,道安在教理思想方面,则以般若性空之义多有见地,创立‘本无宗’,承其学者为慧远。

      竺法雅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此即所谓‘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而为生解之例’的‘格义佛教’。

      北方佛教到了后秦,由于鸠摩罗什东入长安(四○一),而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南北俊秀仰止云集,门生弟子三千,其中以道生、僧肇、僧叡、道融最为杰出,称为‘什门四杰’。所译经籍种类遍于大小三藏教禅诸家,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至此文备义明,以之引正‘六家’之偏,驳斥‘格义’之迂。《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译著,文妙义精,流畅易读,为古今佛教各界所遵。后来以此诸经为基础而有三论、四论、成实学派的兴起,及天台、禅、净等诸宗的成立。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

      南方东晋承继西晋文化,原在中原流行的玄学及般若学也随之南下。与道安同时,而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教的典型代表。尤其是支道林,著有《圣不辩知论》、《即色游玄论》等,创般若学的即色义,主张即色本空。时人评其学‘不减王弼,比做向秀’。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殷浩等一代名流交游甚密。支道林之后,南方佛教中心即转为庐山的慧远。师博通六经,尤精老庄,听闻道安讲般若而出家。后以远避战乱而入庐山东林寺。师持戒严谨,为南方佛学领袖,当地名绅士学皆崇其行。曾迎佛驮跋陀罗、僧伽提婆等印度高僧入庐山译经,开启南方译经的风潮。应江州刺史桓玄之问,撰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明示出家法与在家法的不同,以化解当时佛教与中国礼法的扞格。又集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同结白莲社,以《般舟三昧经》的禅观修行,期生西方净土,是禅净共修的初创者,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虽足不出山,然亲近者众,道生(曾北上长安受学于罗什门下)就是其中之一。道生孤明先发,以‘佛性论’、‘顿悟说’引起当时教界的辩论,尤其‘一阐提皆得成佛’的主张,更被视为异端,而不见容于大众,直至北凉昙无谶所译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获证同于佛说,时人方才惊服。道生所悟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涅槃、天台、华严和禅等各宗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建康的道场寺,也是著名的南方佛教重镇,以译经为主。佛驮跋陀罗、慧观、法显等,为当时驻锡译经的大家。

      又这时期再度掀起西行求法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他在天竺参学十余年,携回《大般泥洹经》、《摩诃僧只律》、《长阿含》等多部经典。法显在佛教史上不仅有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留学史上的贡献也是影响千古。

      两晋时期,因玄学风行全国,使般若学的研究也达到鼎盛,而有‘六家七宗’各擅其胜之势。‘般若’丰富了‘玄学’的内涵,‘玄学’也成为传播佛教教义的媒介,史称‘格义佛教’。直至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正,终于形成中国佛教正统的风格。由于学风鼎盛,思潮自由,以及译经事业的隆盛,奠定了南北朝学派竞立的基础。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纪念汤用彤:58年前的今天,他走了[2386]

  • 佛教史第十九课:新兴教团的开展[3222]

  • 佛教史第十八课:欧美佛教史[3354]

  • 佛教史第十七课:东南亚、南亚佛教[3300]

  • 佛教史第十六课:韩国佛教史[2435]

  • 佛教史第十五课:日本佛教史[2991]

  • 佛教史第十四课:西藏佛教史[3893]

  • 佛教史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3601]

  • 佛教史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3099]

  • 佛教史第十一课: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2802]

  • 佛教史第十课:隋唐佛教史[2966]

  • 佛教史第九课:译经事业的开展[2175]

  • 佛教史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3019]

  • 佛教史第六课:佛教的东传[2612]

  • 佛教史第五课: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3365]

  • 佛教史第四课:印度诸王朝的佛教[1904]

  •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3737]

  • 佛教史第二课:经典的结集[2849]

  • 佛教史第一课:僧团的成立[3007]

  • 从佛教史探讨生活禅与禅生活 [李志夫][313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