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5]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3]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面对父母的一天天老去 孝养他们需要怎样的佛法智慧
     
    [ 作者: 宽运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4538   时间:2019-5-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5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在深圳有一家特别的餐厅,这里有5位年过七旬的服务生,不仅超龄还患有轻度认知障碍,也就是说他们随时可能变“糊涂”。年龄大意味着体力十分有限,突然地失语、失忆意味着容易出错,这无疑会给经营带来考验。但是,这家餐厅给出的口号就是“这是一家随时会上错菜的餐厅”。这家忘不了餐厅里发生的故事都被记录在一档公益类综艺节目中,还吸引了黄渤等一众明星参与经营,节目播出后更是受到无数网友关注。五位老龄服务生在餐厅里的一举一动,折射的是中国800万失忆老人的现状,这同样是无数个家庭面临的现状,这些都被广大观众代入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也“糊涂”了,我该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处理?他们可能会慢慢忘记身边的家人,直到连自己是谁也想不起来;他们可能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从超人父母变回天真稚童;他们可能很难与亲人交流,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也折磨家人......这些问题在节目里都曾出现,现实生活中更是无数家庭的写照。面对一天天老去的父母,我们该怎么去孝养他们?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关于“孝养父母”的开示:

        1 佛陀如何孝顺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而佛教的思想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可是,佛教超脱的教义往往会令世人误以为佛弟子不问世事、不孝养、侍奉父母。

        其实佛教的戒律规定,出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而出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出家是剃发染衣(外在的形式),这只是出凡俗之家。第二个层次是至高无上的出家,所谓出生死之家、出三界之家(内在的提升)。花开见佛、终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其实,在佛教中,诸佛菩萨就是奉行孝道的最佳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

        据佛陀传记记载,佛陀未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在侍从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门时,见到生、老、病、死等种种无常之相,因而发愿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生死之道。

        父亲净饭王担心太子出家修道后,没有人继承王位,便为他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为妻,希望能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为了不违反父亲的主意,太子只好顺从婚娶,并且生了儿子罗睺罗,这是对父亲孝心的表现。

        太子在尽了世间娶妻生子的义务后,为了追求佛法的真谛,一天夜里悄悄告别了深爱的妻儿,骑着白马离开皇宫,到山林中削发修行。之后又到各地参访名师,行各种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觉悟成道后的佛陀,在印度各地讲经说法,直至晚年,快要离世的时候,为报慈母生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为母说法。这种孝心感召了由大孝著称的地藏王菩萨到忉利天,与分身无数的地藏王菩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所度脱的诸大菩萨云集。

        佛陀在此现种种瑞相,并把在弥勒菩萨未示现作佛,前一佛已经灭度这一段时间的六道众生嘱托给地藏菩萨,令这些众生不再堕于三恶道。所以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非常殊胜,亦是佛门的一部孝经。佛陀的母亲闻法后因而得度。

        佛陀不但对过世的母亲极尽孝道,对父王也非常的关心,但唯恐父王对佛法不能立刻接受,特别派了优婆离尊者到王宫,在虚空中腾身,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使父王安心皈依三宝。

        净饭王临终时佛陀为他说法,使他安心往生净土。净饭王去世后,佛陀为报父恩,还亲自回来举办丧礼,为父王扶棺入殓,然后和儿子罗睺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佛陀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安葬。

        佛陀的孝行可谓感天动地,无数众生因而归投门下。佛陀为了报答父母恩,在多生多世的因地菩萨行中精勤修道,终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为一切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佛法,圆满了累世父母的愿望。

        2 佛教倡导什么样的孝道?

        佛陀除了以身示范孝道,还利用各种场所,随机为弟子们宣讲孝行。

        与弟子们外出游行,看到路边一堆枯骨,他立刻起身对着白骨虔诚礼拜。弟子询问原因,他说这是过去生父母的白骨。

        接着,佛陀为弟子们讲述了父母养育儿女之艰辛不易,说明了不孝之行的因果报应,指出为佛弟子应当孝养父母、报答养育深恩的道理,这就是《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的产生缘起。

        这本经可以说是佛门的第一部孝经。经中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乳养育恩,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

        从出生到成人,父母对子女都是百般呵护,不仅担心子女会受热、受凉、生病或生活不愉快,甚至是挂虑他们会遭受挫折、打击;总是尽一切所能,给子女无微不至的照料。

        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恩德,是我们今生尽形寿、尽身命所难以报答的;当然佛教教我们不但要报父母恩,而且更要报佛祖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也就是“报四重恩”。

        佛教“以戒为师”,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脉。佛在《梵网经》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把孝命名为戒的别名和最终皈依,可见孝道的重要。

        3 我们该如何孝养双亲?

        佛陀还告诫我们应如何侍奉双亲。佛在《善生经》中说:

        “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

        所以说,“孝”不但要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尊重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教诲,对己之行应禀知父母。

        佛在《大宝积经》中为弟子说明五事侍亲之原由:“夫父母者,皆愿利生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深刻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护,甚于爱护自己。

        为了子女,他们能吃尽天下之苦,能忍一切难忍之事。所谓“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孝”,父母对我们恩重于山,而生为人子者,又怎能忤逆不孝或弃之不顾?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在《淄门崇行录·孝亲之行第四》中有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

        孝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父母尽孝养之道来说,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适当的照顾,没有衣食住行的忧虑,满足父母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本身能够立功、立言、立德来光宗耀祖,使父母觉得因自己的子女而荣耀,常常表现对父母尊敬和爱护,使父母在精神方面获得快乐。

        第三个层次是对学佛的最终目标来说,使自己、父母、祖先能彻底超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如《佛说孝子经》云:“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作为在家的佛弟子,什么才是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正如《吉祥经》所说:“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事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是的,在这世间上,拥有再多金钱、再高地位,再大权势的人,生活亦不一定开心、愉快。唯有奉养父母,孝顺双亲,家庭和睦,才是最吉祥、快乐、幸福、喜悦的生活。

     

        ■吴言生《长安与中国佛教》于世界读书日在两大慕课平台同时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感恩法则:感恩疗愈贫困,越感恩越拥有[293]

  • 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拥有强大的正能量呢?[687]

  • 旺自己的3种方式[551]

  • 心灵的层次[587]

  • 念别人的好,修自己的心[736]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代表你的能量频率在哪里共振[896]

  • 当自己无路可走时,请信任你的感觉和直觉[1127]

  • 新的一年,谢谢生命中的贵人[817]

  • 据说嫉妒心最怕随喜修法,不信你试试[1082]

  • 凡是发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847]

  • 每个人自带能量:让自己拥有强大能量场的五大秘密[1562]

  • 人生,是个还债的旅程![1025]

  • 很多朋友都是从此绝交的,故事很短,却说穿了人性![1065]

  •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不仅是信仰而已![1176]

  • 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相互麻烦,彼此感恩[1245]

  • 语言背后的潜意识,正在影响你生命中的一切[1109]

  • 人贵知恩,贵在感恩[1130]

  • 认识“缘起”,了悟人生的意义[1232]

  • 不要把最坏的态度留给最亲的人[1186]

  • 与亲人最好的关系是:相互麻烦,彼此感恩[130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