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15]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11]

  • 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方式[103]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6]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73]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4]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5]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8]

  • 邂逅秋,邂逅美好[1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1]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2]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2著作学者 >> [专题]b2著作学者 >> 正文


    王阳明:最靠谱的修行是做事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345   时间:2019-5-7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5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宋史·朱熹传》中有一句话说:静时有动时无。

        这点出了一些读书人和修行人的通病。只重视静修、静养,不注重在实践中把握、体悟。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平时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一到关键时候大脑就一片空白。这就是静时有动时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儒,他说出的“坐而论道无人能敌,临敌应变百无一策”是对这类人最好的定型。

        中华文化想来都是应变、求变的,这从《周易》就可以看得出来。“神无方而易无体”,一切都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修行就是要适应变化、把握变化。

        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自己评定宁王判断的时候,与宁王对战时处于劣势,王阳明向身边的人发布火攻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王阳明对着竹子“格竹”,7天7夜没有一点收获,反而大病一场。他反思这种修行是片面的,脱离实际的。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所说的静、寂、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静止,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是我们磨练自己,追寻本心的过程。所以王阳明是不会同意那些一味强调虚静的理论和做法的。

        《传习录》中还记载阳明语录: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若能收摄心神,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也是修行。

        王阳明认为,只要处理好自己的内心,就连吃饭也可以当做修行。那就更不用说工作了。

        王阳明从不劝人脱离工作去修行。人心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他对一位官员说:

        “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修行。当你判案时,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这都是修行。

        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为修行而修行,以为只有在远离红尘的古寺、道观才能修行,认为只有静坐才算修行。

        这种修行的观点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王阳明说:

        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

        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

        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吴言生《长安与中国佛教》于世界读书日在两大慕课平台同时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37]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意思,可仍然天天都要念[260]

  • 好好吃饭,来试试舌尖上的修行![419]

  • 修善业,就要这么修![487]

  • 修行如何入门?看看佛陀传授的五种调心之法[493]

  • 王阳明:修好自己的心可以扭转命运![728]

  • 恒观菩萨,万物皆可言修行[722]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72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592]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738]

  •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900]

  • 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修行自己好[691]

  • 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729]

  • 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1009]

  • 佛经里藏着的秘密(二)待人与做事的根本法[812]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1072]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1141]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952]

  •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1029]

  • 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的是什么?[155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