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26]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2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56]

  • 十问时间[137]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3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4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75]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0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6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55]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48]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7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3讲座会议 >> [专题]d4言生说禅 >> 正文


    吴言生《长安与中国佛教》于世界读书日在两大慕课平台同时上线
     
    [ 作者: 如是我闻   来自:本站原创   已阅:6832   时间:2019-4-23   录入:foxueyanjiu


    佛学研究网 2019年4月3日

         佛学研究网陕西讯  《长安与中国佛教》,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言生主讲,是一堂生动唯美的慕课,适合所有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有缘人。


        【课程上线说明】


       《长安与中国佛教》,于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同时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上线。这两大平台是中国目前最好的慕课平台。(课程第一轮已在“学堂在线”上线,圆满结束)

        【课程基本内容】

          中国佛教的发祥地是长安:
          中国佛教的主要人物,都活动在长安;
          中国佛教的六宗祖庭,都座落在长安;
          中国佛教的主要经典,都翻译在长安;
          中国佛教的六大宗派,都创立在长安;
          中国佛教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精品,都创作在长安;
          中国佛教的主要历史,都发生在长安。
          课程多维立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长安与中国佛教。

         【课程学习收益】

           第一,继承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份。
           第二,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第三,丰富人文素养,提升人生境界。
           第四,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三大特色】

          特色一:课程是目前最系统地呈现长安与中国佛教的慕课。
              课程多维立体、全面系统地介绍长安与中国佛教:

          特色二:课程是目前最唯美地呈现长安与中国佛教的慕课。

              课程实景拍摄。每座祖庭均采取了无人机航拍。画面立体宏大,场景震撼。

          特色三:课程是目前最生动地讲解长安与中国佛教的慕课。
              课程讲述生动,案例丰富,生动地讲解中国佛教的历史、思想、文化。
              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课程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长安与中国佛的丰富内涵:
            中国佛教的人物(高僧)的经历;
            中国佛教的祖庭(佛寺)的内容;
            中国佛教著名经典的精华要义。
            中国佛教宗派的思想文化与修持方法。
            中国佛教的文学、艺术、历史。
          2.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3.丰富人文素养,提升人生境界。
          4.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章节目录】

        第一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高僧
            第一节 “译经大家”罗什大师
            第二节 “民族脊梁”玄奘大师
            第三节 “贤首国师”法藏大师
            第四节 “光明和尚”善导大师
            第五节 “南山正宗”道宣大师
            第六节 “唐密钜子”惠果大师
        第二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祖庭
           第一节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第二节 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
           第三节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第四节 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第五节 律宗祖庭净业寺
           第六节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第三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经典
           第一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经典翻译
           第二节 文人理想生活范本《维摩经》
           第三节 妙喻纷呈的《法华经》
           第四节 破除幻相的《金刚经》
           第五节 微型佛学纲领《心经》
           第六节 圆融无碍的《华严经》 
        第四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宗派
           第一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三论宗
           第二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唯识宗
           第三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华严宗
           第四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净土宗
           第五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律宗
           第六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密宗 
        第五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文学
           第一节 唐代长安的佛寺诗
           第二节 唐代诗人咏大慈恩寺诗 
           第三节 长安青龙寺的唐诗吟唱
           第四节 长安香积寺的禅诗禅偈
           第五节 “诗佛”王维的禅诗
           第六节 唐代长安反佛运动和反佛诗文
        第六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艺术
           第一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音乐
           第二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舞蹈
           第三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绘画
           第四节 长安佛教寺院壁画
           第五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书法 
        第七章 长安与中国佛教历史
           第一节 长安与佛教的最初传入
           第二节 长安佛教与唐代帝王
           第三节 长安城里的佛道融合
           第四节 长安城里的佛系生活
           第五节 长安与中国佛教的国际交流

    结语:长安与中国佛教的历史地位
        

    【课程观看方法】


       一、电脑用户:直接搜索学堂在线,或中国大学慕课,在主页面查找本课程。

       二、手机用户:安装学堂 在线,或中国大学慕课app, 搜索课程名称即可。

       三、也可以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


                           


          致敬成就这个课程的所有的殊胜因缘:

          致敬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致敬副院长苏仲乐教授;

          致敬 “学堂在线” 课程制作团队和课程运营团队,致敬梦妮、慕宁、张好、付兰女士和阎圣先生,特别致谢美编张好的精采制作;
         
          致敬 “中国大学慕课”,致敬王丽女士;
         
          致敬课程助教团队的辛勤付出;
         
          致敬参加课程的所有同学们!

          欢迎您的参加!《长安与中国佛教》,在学堂在线、
    中国大学慕课,等您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2053]

  • 中国佛教史略:金代佛教[1160]

  • 中国佛教史略:宋代佛教[1263]

  • 中国佛教史略:后汉佛教[1024]

  • 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肉身菩萨”的若干分析[1793]

  • 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3145]

  • 吴言生教授“《唐诗三百首》导读”讲座圆满举办[5844]

  • 吴言生教授:谨以心香一瓣,遥送黄心川先生远行[3311]

  • 新年伊始,儒释道三大咖分享大智慧,句句经典,终身受用![3059]

  • 中国佛教的“心”[3680]

  • 《长安与中国佛教》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895]

  • 口述历史与近当代中国佛教研究[2702]

  • 略论中国佛教的轮回报应说[2217]

  • 中国佛教禅观的本质与特色[2366]

  • 吴言生教授《长安与中国佛教》登录国际课程平台[3483]

  • 24小时善愿接力:最有爱的日子里被2020暖哭了[3253]

  • 吴言生教授作《佛教在长安中国化的历史成就》专题讲座[3942]

  • 中国佛教圆融观及其现代意义[2686]

  • 中国佛教的十个“自信”[4854]

  • 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390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