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06]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14]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126]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183]

  • 学会给自己“刹车”[134]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106]

  • 接纳,是生命最好的温柔[149]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146]

  • 作为一个修行人,你是否做对了[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②[112]

  • 去靠近滋养你的人[160]

  • 人性的错误,就是赢了利益,输[14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如果人人出家,人类会灭绝吗?
     
    [ 作者: 明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3406   时间:2019-4-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4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出家僧众为人间种福田、做出世之导师,肩负着宣传道义、感化人心、度化众生的终极责任。因此倓虚法师说“和尚是世界的大轴”。既然如此,是否应该人人都出家?紧接着,如果每个人都出家了,人类会不会“灭绝”?一起来看:

        ■ 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

        三世诸佛皆以出家身而成佛,佛子成佛之际必然人人出家,故人人皆宜有出家之志愿。虽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但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出家。为什么?

        首先,人们的因缘、善根各不相同,出家的因缘不会在同一时间成熟。何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要具足出家的因缘难上加难。当出家的善业尚未成熟时,人们是不会同时出家的。

        但幸好,佛教并不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在家人也可以修行、可以了生脱死。比如佛陀在世时就有维摩诘大士等居士示现在家成就的例子。

        再次,根据佛教教义和制度,出家应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佛教对出家的条件要求很高。

        赵朴初老先生曾在《佛教常识问答》中介绍:
        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

        佛陀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经成为风气。佛教有弟子四众,出家男女二众称为僧人或僧侣,在家男女二众称为居士或白衣。出家二众负责住持佛法,在家二众负责护持佛法。自古以来,佛教在家修行的居士都比出家人多。

        弘一法师指出,“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称赞在家学佛。

        ■ 衣食之福不因修行而减少

        嗜欲深者天机则浅,有为太过必反失之。

        这里谈到了关于大众修行的问题。有人担心,“如果人人都去修行,会不会太过分消极、把自己的职责都放弃了呢?”人们往往不甘于无所作为,而对于“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因此对修行者不事名利的态度心存质疑——你不去参与竞争、不去参与社会努力,谁来创造财富?谁来创造食粮?这些问题总是摆在面前。

        其实,虽然劳动是财富和食粮的来源之一,但竞争和贪欲却是人类的福报减少的直接原因。一边减少一边竞争,这是恶性的循环,竞争不是生产的原地,无贪才是真正的福田。

        守培法师在《佛教是生产之原地,护佛教即所以护国护民》一文中说:

        “人间初成时,遍净天人,天福已尽,下生人间。彼时人间无男女相,皆从变化而生。经过许多年,欲心渐起,男女相生,乃有胎生之人。可知吾人之胎生,是中途之变相,非本来如是也。如是世间男女欲情,正是众苦之本。众生离苦,即无男女相故。不明此理者,以欲为乐,所以常在苦趣也。吾佛出家,不妻不子,归本还原,离苦得乐,何不善之有耶?”

        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这里揭示了人类福报减少的真正原因,不是由于人们都去修行、无所作为了,而是因为贪盈逐物、有为太过,有为太过必反失之。它背后隐藏着一条恶性循环的线索:因为有争斗、贪欲之心,所以福报越来越少;福报越少就越要去争、去贪。先是“地肥”不出现了,后来“粳米”也不出现了,这些并不是修行造成的,而是“主动”、“有为太过”惹的祸。

        贪嗔之心越重,人类福报就越少。随着离上古时期越来越远,世道人心也越发浇薄,因此人类社会的福报也在逐渐减少、种种问题集中迸发出来,这些现象佛陀在世时就已做过预言。在现时代,恐怕还是踏实修行、慎终追远,才能远离祸乱、长养福田。

        ■ 人人出家,人类不会灭绝

        假使众生欲心都尽,必同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于是又有人问,“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这人类世界岂不要灭绝和荒芜了?”这种忧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但即便真的出现了人人出家的情况,世界也不会灭绝。

        这种担心实际上把我们的心和世界、环境和生命割裂开来,作出了彼此无关的论断。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和世界是紧密相连、相观待而生的,正报和依报也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当正报发生转变时,依报也自然会随之转变。

        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整个世界当下就会发生改变;而不会是人人都发起了皈依三宝、弘法利生、同证菩提的大愿,并付之以出家的大丈夫行,但这个世界的其他方面却不发生任何改变。因此,如果人人出家修行,我们的世界必然会因人们内心的积极感通而成为一个更加清净美好、安详太平的美丽新世界。

        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了依赖,然而,“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有大道才有一切”。如果没有“道”,无论怎么求名利、求天下,总难称心如愿。而且嗜欲越深,天机越浅,离道越远,烦恼越全面。

        不少口头信佛人,口头信仰,而内心就是不接受佛法的价值观,奋力于世间执著,十分可惜!而若人能心存出离之志,虽身不能剃染,但却能“以出世的襟怀,做入世的事业”,人间净土,自然会快快到来,也便永无“若人人出家,世界人种是否会灭绝”的疑虑了。

     

    《吴言生讲佛经》在喜马拉雅开播
    链接地址: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22657729/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你有自知之明吗?季羡林:靠小聪明狂傲恣睢的人可怜又可笑[1346]

  • 如何栽培善根[1337]

  • 佛法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836]

  • 五种障碍偷走善根和功德[2035]

  • 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2073]

  • 没有佛法的世界,独自觉悟证果,他究竟种过什么善根?[2189]

  • 这样的护身符最可靠![1793]

  • 常有这种心,自然就会圆满、快乐![1825]

  • 名山底下无善人,这是真的吗?[3940]

  • 如何理解佛教说的烦恼[3114]

  • 遇见佛法,真不容易[4287]

  • 哪个护身符 最保险?[2546]

  • 最好用的护身符[1991]

  • 能念佛的人,一定都是善根深厚的人[3219]

  • 我们念阿弥陀佛,地藏菩萨最高兴了[2227]

  • 只要心中清净无欲,眼前就有极乐净土[证严法师][3860]

  • 悟欲为苦本,无欲是菩提[3069]

  • 明贤法师:佛教是西行交流的核心(图)[4438]

  • 有为和无为[3939]

  • 第一届青海湖佛教文化之旅[62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