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1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4]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7]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大乘佛法的真实性与实践性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553   时间:2019-3-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3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大乘佛法是佛法的最圆满的体系。所谓“大”就是周遍圆满之义,其大无外,故云为“大”。另解“大”与“小”对称,“小”是有局限性,“大”是无局限性,是为究竟。“乘”是“乘载”之义。“大乘”是以喻表理,“乘”喻“行”,“大”喻“法”,大乘就是圆满的实践之道。从以“乘”来表佛理上看,佛法就是一种以实践为本质的生命觉悟之道。大乘佛法是基于一切法真实性而如理实践的正法。大乘佛法的实践性是与真实性相契合的。

        什么是大乘佛法的真实性?大乘佛法的真实性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性,大乘佛经中称为“诸法实相”。可以说大乘佛法教理都是以“实相”为核心而展开的:《法华经》讲:“十如是”之实相;《华严经》讲“六相”之“实相”,《解深密经》讲“三自性”之“实相”。大乘佛法的实相是亲证的所知真实境,所以说,大乘佛法的真实性是从所知境相上讲,也就是说真实性是所知境,是被认知的对象,佛学称为是所缘缘。从这一点上讲,佛法是从能与所的关系中,而展开认识与实践的。大乘佛法的实践性是基于主体的能知能行的能动性上的,能与所构成了大乘佛法的存在结构与认知结构。这种存在结构与认知结构是实践性的最基本结构,也是呈现真实性的可证实性的结构。

        佛教的最真实性的体现由两个最高范畴来诠释:一是菩提,二是涅槃。约能知上讲,是由现量知与比量知构成,最终成就菩提性(妙觉之智);约所知上讲,是由共相法与自相法构成,最终实际是涅槃性(真如之理)。在这由能所二分性所展开的存在与认识结构是基于经验活动的。大乘佛法是以经验实证为中心的,是彻底的反形而上学的。因为形而上学是无法从经验中证明,也无法从逻辑上证明。形而上学是本体论,是基于主观玄想而构成,是宗教信仰的基石,是非理性的产物。大乘佛法从本质上讲,是非宗教是非哲学的。

        所谓非宗教性就是否定形而上学本体论,本体论是绝对主义,绝对主义思维是承诺存在的本体的唯一性,这是无法从事实与逻辑上得到证明的。然而,唯一性是信仰与本元的一种依据,虽然是一个无依据的依据,但是凡夫之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绝对性的本体存在,相对性的事物的依据就是自身了,那么相对性也会面临理论危机,绝对主义是为了超越相对主义危机而产生的,然而绝对主义也是一种贫困思想。相对主义是有危机的,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哲学思维是基于相对性而作相对主义的思考,宗教思维是基于绝对性而作绝对主义的思考,两种思想都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知识体系。只有从现量与比量中可求出真知识来,在法上,自相与共相才能得出实相来。相对性与绝对性是法的固有属性,是逻辑认识上的范畴施设,其概念本身是逻辑方法意义,不是事实上的实体。哲学与宗教是基于思维的两种属性而极端化,成了见地。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事物的属性,是关系的某些环节中的表现,都不是极端的,都是有限性的,不是无限性的。概念与事实要相符,所谓法的固有之属性,就是法的关系中的特质,相对性与绝对性是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关系。共相与自相的辩证关系中包含着这一属性。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对法的诸多关系的属性原理的澄明,片面地执取某一属性就会误解整体性结构本质。哲学的相对主义就是看到了相对性,没有看到绝对性。宗教的绝对主义就是看到了绝对性,却没有注意相对性的合理性。

        佛法的实相观就是中道观。所谓中道观就是扬弃执取,正洽法性,对绝对性与相对性正确地把握,能与所的相应现比量与自共相的印证,如如即是中道。中道即是实相,又是方法,又是实证量果。大乘佛法的真实性与实践性是统一的,所以又是现实的,是非宗教性与非哲学性。佛法在本质上就是从生命的行动中感悟生命存在的真实性,通过实践性来达致真实性,又以真实性来引导实践性,这也是一个辩证关系,没有真实性为依据,实践性就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性作方法,真实性又不能成现实的当量,看似是矛盾,其实是对立统一。中道义就是圆成实性的,成就此二义也。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就度人上瘾了[219]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343]

  • 生活禅的性格[364]

  • 生命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旅行[417]

  • 佛教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514]

  • 人要活明白三件事:臣服于自我,臣服于当下,臣服于真实[641]

  •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536]

  • 披袈裟拄锡杖,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在佛门真实存在吗?[685]

  • 够得着的幸福,才是你的[675]

  • 接纳真实,向真相臣服,疗愈才会发生[776]

  • 如何正确修习大乘的空观?[937]

  • 真实地表达自己,是最不费力的沟通方式[1244]

  • 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1985]

  •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1588]

  • 你的心念尽是这些,是长不出智慧来的[2410]

  •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3205]

  • 默照禅的理论与实践[3267]

  • 学佛,学佛,知道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吗?[2501]

  •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2233]

  • 香港法师演讲,不打鸡血,不灌鸡汤,全程高能![202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