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释迦牟尼佛出家因缘
《长阿含·中本起经·还至父国品第六》记载了净饭王问佛出家的原因以及佛自己的答案。佛陀证道5年,此时的净饭王年逾八十,到了风中残烛之际,于是派人迎回佛陀,父子最后见一面。
一别11载,净饭王老泪纵横,“涕泪趣佛,头首礼足(佛不穿鞋,所谓头首礼足,即以头顶触礼佛足;用以表示身心上之绝对皈依)。”
父子相见,并未以世俗伦理见,反倒是老父亲以信众之礼拜佛。
之后净饭王以偈相问:“子本在吾家,驾象名宝车;今者足蹈地,是苦安可堪?”
意思是问,当初你为太子,出门有专车;如今你出家,鞋子没得穿。这样的苦日子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佛陀如是回答:“车马生死乘,危险安可久?参驾五通驰,所至无限碍。
本着七宝衣,珍妙甚雅好;剃头被纳服,如何不羞耻?
惭愧为衣服,世衣增尘垢,法衣真人服,息心名如来。
本用金银器,众味甚香美,今者行乞食,粗恶安可咽?
法味为道食,饥渴今已除,哀世故行乞,持钵福众生。
本处别宫中,众宫妓侍卫;独在山树间,如何不恐惧?
生死恐畏除,今已入本无,无忧无喜想,所止名道场。
本在我家时,澡浴名香汁,处于山树间,何物洗身垢?
道藏为浴池,正水满其渊,浴已三毒尽,三达快无双!”
大致意思是,宝车、宝衣、宝器、佳肴、宫殿、宫妓、香汤浴池……,当初你给的好东西很多,修行的过程很苦,物质条件更是无法与在家时能相的。但修行获得的满足感同样是物欲给不了的。没有车马乘,但有五神通,所至没有限碍......,修行不为别的,只为内心的无惧与解脱!
佛的回答值得深思!在家的快乐有限,出家的快乐无限,学佛可以获得内心的澄明与安宁,熄灭贪嗔痴三毒,无所畏惧,得大解脱;学佛要懂得有所选择,过程很苦,戒律很严,如果不能依教奉行,发起出离心,仍然处处贪着,执着于感官的享受,那么你悟不了佛道,也永远体会不到佛的快乐与佛法真谛!
出家并非人人都有福德因缘做到,但是想要解脱的人应具备出离心,不被欲望牵着走。
也许有人会说生活本来就不容易,那还怎么生活?听听济群法师开示。
发起出离心该如何生活?
舍凡夫心,须从发出离心开始。因透彻认识到轮回是苦,而发心出离现有生命轨道。
或许有人会问:在家居士也要发出离心吗?发起出离心后还如何生活呢?其实,这是对出离心的误解。出离不同于厌世,而是出离对轮回的执著,对五欲六尘的执著。发起出离心,我们仍可保持现有的生活和工作,仍可承担在世间应尽的责任,且不为执著所缚,只是随份随力地担当。
同样是做,却能比以往更自在,更洒脱。所以说,在家居士修行一样要发出离心,只是发心方式和出家人不尽相同。
出离心是修行前提,若对世间尚有贪恋,学佛就不会深入,修行也必然举步维艰,徘徊不前。
即使每天有定课,但一天二十四小时中,若只有座上一小时能提起正念,其它时间却一心念着世间利益,念着儿女情长。如是,正念之力又如何能与凡夫心匹敌?
若是我们放下对世间利益的期盼,放下对五欲尘劳的执著,凡夫心就得不到生存所需的养料。长此以往,必然逐渐萎缩瓦解,不再成为正念的阻力。
当我们生起出离心后,还应将扩大到一切众生。不仅想着自己出离,更愿六道无量众生一同出离,同证菩提,共赴佛土。这就需要我们打开小我的坚固壁垒,将六道一切众生尽纳其中,如大海收纳百川,如虚空包容万物,是为菩提心。
出离心是不是要舍弃一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该抛弃的是对一切的执著,而不是一切。拥有出离心并不表示你要离家出走,或者把财产全部捐出去。出离并不表示你一定要过密勒日巴那样的生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出离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要你去过密勒日巴的生活,你也不会推脱拒绝。
以前有一位成就者,有一天一位客人前来拜访,不过那位客人显然对成就者所住的房子有些惊讶,他认为他住的房子过于豪华,那位客人并没有打算把自己的疑惑藏在心里,他直接告诉了那位成就者他的疑惑,他说:我听说您是一位舍弃今生者,但是看着你屋子里的那些东西,我觉得您似乎并不太符合舍弃今生的标准。
那位成就者微微一笑:舍弃一切并不意味着你我要像密勒日巴那样生活,虽然我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我早已没有了对这些东西的执著,我随时可以走出去。
所以中国人常说,大隐隐于世,俗世中修出的出离心,更经得起检验。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