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2]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5]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8]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十首禅意诗词,你“参悟”了吗?
     
    [ 作者: 佚名   来自:本站原创   已阅:3106   时间:2019-3-1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3月1日  佛学研究网

        有些诗词,饱含禅意。古典君挑出了十首“禅意诗”,这些诗,韵味深长,颇有佛法道缘,你能否“参悟呢”?

        《修行偈颂》

        【宋】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至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颂平常心是道》

        【宋代】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妙色王求法偈》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佛教修行更多的讲究反查自身,通过禅达到悟的境界。什么是禅?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身的“禅”,从现代人的观念出发,禅更具有广泛的含义,一花一木是禅,吃喝拉撒亦是禅,世间万物,莫不有禅,莫不有佛性真如。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静虑”,通过瑜珈禅坐的方式澄心静虑,返观自身,去除爱恨纠葛,截断贪嗔痴念,从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诸的影响,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间万物的真理,去掌握无处不在的佛性真如。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世人多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人则更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让我们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物质、世俗的追求,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渐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将会更加真率,更为自然!

        《桃花庵歌》节选

        【明代】唐伯虎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

        《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明】吴承恩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正法合道,也就是正法和道原本就是一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道,舍本逐末的四处寻访也是白搭。

        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说: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心外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惟,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我们的生活自然就能安稳祥和、幸福快乐。

        《退步》

        【五代后梁】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不可否认,世界存在着不公平。有时候我们的退步,可能会让一些人得寸进尺,但小人得志,是永远笑不到最后的。人,任何事都容易学,而最难学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相互间碰撞的时机很多,有很多事都是在有意或无意间发生的。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宽容绝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怯懦、放纵的代名词。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亏者长在,能忍者自安。所谓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大度;退,不是怕而退,而是谦让宽容。

        《水浒传·鲁智深偈子》

        【明代】施耐庵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菩提何来有证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旦放下种种执着,包括“放下”这一念也不生起,这时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或说佛心、如来藏,就得以显发。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做人与处世。在人生历程中,三个阶段交互错杂,时而看山是山,时而看山不是山,时而又看山还是山,反思过来,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历练,更多感悟。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被误解的“禅宗美学”:脱俗就是“禅意”吗?[577]

  • 禅意性灵袁宏道[629]

  • 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716]

  • 佛手清供,为生活增添一丝清雅和禅意[764]

  • 万里无寸草处去[822]

  • 慈悲的修行[1093]

  • 八首“懒人”诗词,懒得宠辱不惊[1207]

  • 这7首诗词,年轻时不懂,读懂时已不再年轻[2015]

  • 学会用这五种心让生活充满禅意[2091]

  • “真·佛系”诗人王维:为六祖写墓志铭,众多诗句被引作公案[2371]

  • 谢灵运诗作中佛教思想[2894]

  • 为什么六根的差别差这么多呢?[1759]

  • 佛家这六句话,句句​参透人生[1868]

  •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4795]

  • 他不是大修行,但也是有神通的,这位禅师临终前的“忏悔和诤言”,的确值得一读![3284]

  • 普茶:感悟人生 体悟禅意[4844]

  • 听茶享禅:有一种参悟叫听茶[2911]

  • 浮躁的现代社会 你的心需要一场修行[2852]

  • 禅意画意:王维与禅诗[2741]

  • 温庭筠的禅心与禅意[335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