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好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我们常常是自己情绪的奴隶,不能创造美好生活。连自己也管理不了,更遑论管理他人。
譬如你学佛后一直在修行,不论是什么法门,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你只要问问你自己,在平常起心动念处,能作得了多少主。比如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少秒、多少分钟可以过,还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十年都忘不掉。
假如你这些贪嗔痴能在几秒钟马上平下去,那已经了不起了。
平下去不算,还要作得了主。大乘小乘修行的路线都从这里开始,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才能完全作得了主。这作得了主的境界,就是观自在,真做到了自在。
我们修道做功夫要随时注意,白天在起心动念处下手,练习作得了主,不要生贪心,嗔心,不要散乱昏沉,不要起慢心,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进一步要连在睡梦中也作得了主才算,否则真一点把握都没有。但是你不要去试,你拚命想在睡梦中作主,那一定睡不着,因为你不做主才睡着了。能在梦中醒中都作得了主,就是一念清明,灵明不昧,修行才能算有把握。
这只是讲修行,不是修定,还不算悟道。
01 警策自己:不迁怒,不二过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忏悔是净诸业障的第一步。忏悔是由两个观念组成的,忏的意思是对以前所做的错事感到难过、惭愧,悔是警策自己以后不要再犯了,也就是孔子说颜回的话——不二过。
孔子说颜回了不起,所有学生中只有颜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菩萨道。一个人有了痛苦烦恼,不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不迁怒。
平常我们心里烦的时候,谁找你谈话,他一定倒霉,你一定没有好的心情对他,你一定没有好的言语对他,这种心理行为叫作迁怒,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下次决不再犯,可是,我们很难做到。孔子所提的“不迁怒,不二过。”就是净诸业障的办法。
02 人要面对的三种主要烦恼贪、嗔、痴
在生活中药谨防自己掉入贪嗔痴的陷阱。在佛教中贪、嗔、痴,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三缚。佛说只有慧才能破缚。面对这三种烦恼心理,不仅要清楚,还要能降服。
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就想获得成果。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是饿鬼道的因,这种贪的心理可以将人带到饿鬼道。
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着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面对贪,人有两大执行难题,一是难以经得起诱惑,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骗局就是针对人的这个特点;二是难以分辨贪和正常收获之间的区别,比如通过特殊手段获取财务,人们很难分辨是否正当。
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嗔是地狱的因,处理不了这个境界,就可能会被带到地狱。
面对嗔,人也有难以执行的境界,一是自己的情绪很难处理,不想生气,却生气了。佛教中对治这个一方面会有戒律,比如不吃引起情绪的五荤,分别是大蒜、葱、藠头、韭菜、洋葱。另外一个就是通过打坐、念佛提升定力。
另外一个难题是难以应对别人的无理。不管面对什么难题,除了保持冷静,遇到难以处理的境况,都可以诉诸法律,国家的法律会给守法者一个公道。
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愚痴是畜生道的因,所做人要明事理,知因果,多实践才知道遇到事情如何办。增长智慧,才不会好心办坏事。
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
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只有佛陀才能究竟熄灭贪嗔痴,圆满一切智慧种智。凡夫的佛性和佛陀无异,但由于贪嗔痴烦恼和五阴覆盖,需要修行才能彰显。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