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佛学研究网
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各地风俗很多,比如回娘家就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这一天中国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也有的地方是初三日女儿回娘家。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这一天很多家庭里往往热闹非凡,一家团圆,还要照全家福,中午盛宴自然少不了。不过人多,事情也就多,外来的宾客自然少不了额外的应酬,还要入乡随俗,讲究礼节,掌握说话的分寸。
能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直白的陈述出来,是不是就不会出错呢?不一定。会讲话的人不仅能表达清楚事实,也会避免不必要的是非,让人如沐春风,甚至深思。
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你们听,他们在讲道。”
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吵架。”
用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用来要求自己,则是在讲道。
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的搬弄而恶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是非止于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声音,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常教我们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还有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也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有一个青年前来请教,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要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俗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
不妨看看下边这几句,你会如何讲呢?
“是我拉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这是我管的。”为什么不说“这是我负责的”?
“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吗?”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你还是谨慎点好”?
同样是中国字,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不然,不仅听起来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辜负了中国文字之美。
佛陀教你如何把握分寸
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很好把握说话的分寸,在《巴利经藏·增支部》中,佛陀告诉大家一个掌握说话分寸的方法。
有一次,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婆罗门,到舍卫城竹林园拜访佛陀时,说: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凡是我亲眼所见的,我会准确地描述出来;凡是我亲耳所听说的,我会完全照我听到的陈述出来;凡是我所觉了的,我会按照我所觉了的说出来,从不失真。然而佛陀对这样的行径并不完全同意,就说了这段经文:
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闻;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闻。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觉;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觉。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了别;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了别。
意思是:
婆罗门!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听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听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认识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认识的一切说出来”。
那么我怎样选择说或不说这个话题呢?如果将所看到的说出来,会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减少,那么,我就不说,反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减少,善法的增加,我就会说。听到的、觉了的认识也一样。
你掌握这个原则了吗?佛陀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但也不是让人用谄曲的心。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