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4]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8]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9]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6]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5]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3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5]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5]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1]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4]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924   时间:2019-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1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领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都算数!

        《增广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祸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过错都源于贪得。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知止,即知进退。当行时则行,当止时即止。

        汉朝著名谋士张良,自辅佐刘邦入都关中后,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稳固,张良更是遵循其行止有度的处事原则,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位置。因而在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得以保全自身,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曾国藩曾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知止的智慧,正是在于要认清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并且时刻警醒自己,行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红楼梦》中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幅对联写尽了世人心态: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被贪欲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头时,才发觉为时已晚。

        须得做到知止常止,才是立身长久的不败之道。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

        水流千里,终究向海;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恣意妄为,必定会招来祸端。

        顺应自然不代表消极无为,而是指行事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时机,倘若处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人活一世,不如意时,要知道这便是人生常态,然后泰然处之。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一待就是23年。别人感叹他仕途凄惨,他却深知人生的常态便是起起落落。于是干脆心怀天地美景,活得洒脱自在,成就了自己的“诗豪”之名。
     
        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时,遇到了一个势利的知县,故意把他安排到一个临近江边的荒芜之地住下。

        刘禹锡不恼不怒,挥笔写下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到门上,意思是“这地挺好的,有江景,又有白帆,特别适合静思。”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让他去另一个更偏僻的地方,房间还小了一半。

        刘禹锡看到附近的德胜河杨柳依依,触景生情又写下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怡然自得的样子,又再次派人将他调到城中一间斗室之中: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
     
        可刘禹锡依旧不急不躁,还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知道了人生“有喜有忧,有起有落”的常态,便能在逆境时站在更高的角度。

        让那颗开始怨天尤人的心从牢笼里释放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知常,是懂得顺其自然,是享受洒脱的清欢,更是放飞心灵的自由。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领悟,都不是白走的路。
     
        如果你刚好处于平平淡淡的生活,那就知足吧,好好享受平淡悠然的寻常日子;如果你正处于春风得意时,那就知止吧,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形,适可而止;如果你刚好处于低谷期,那就知常吧,好事坏事,终成往事,安然前行。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9]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229]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342]

  • 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300]

  • 爱自己,胜过爱你的手机[990]

  •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预防魔事?如何降伏烦恼?快读《宝积经》![371]

  • 说话的智慧:觉者说法的次第[396]

  • 做最合适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365]

  • 知人不评,知事守口,知理不辩[417]

  •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446]

  • 笑着吃亏的,都是聪明人[443]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706]

  • 这段话,足够叫醒所有人[517]

  • 人最大的智慧,是要有自知之明[642]

  • 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584]

  • 楼宇烈:很多文化人信了佛教,反倒没文化了……[785]

  • 智慧的念佛法[643]

  • 醒醒吧!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1086]

  • 知足、知止、知趣[863]

  • 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57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