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9]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5]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60]

  • 做人,不能太飘[109]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8]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9]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8]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0]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7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1茶道禅道 >> [专题]c1茶道禅道 >> 正文


    禅师vs隐士:皎然禅师和“茶圣”陆羽的佛系友谊何以流传千古?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076   时间:2018-12-10   录入:chengshangyun

     

    2018年12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
        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

        这一首充满禅意的诗,直接影响了后世苏东坡“身如不系之舟”的诗句。而它的创作者是一位禅师,这位禅师不仅写出了这样意境悠远的诗句,更是“茶圣”陆羽的至交好友。

        禅师与茶圣,两个都是充满“佛性”的人物,当他们俩成为朋友时,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快与禅风君一起了解吧~

       

        故事要从大约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盛世说起。

        唐代的某一天,在浙江湖州,一个看起来约莫四五十岁的僧人穿行在山野间一条小道上,脚步轻快毫无停顿,显然对这条道路很是熟悉。

        走过小道,便来到了一个茅棚前。茅棚不大,但布置得很精致。篱笆里栽种着大量花木,院子里放着几个簸箕,里面装乘着一些正在晒青的茶叶,透出缕缕鲜香。

        “陆处士?陆处士在吗?”僧人敲门呼喊了几声,没有得到应答。于是他便到旁边的邻舍处打听了一下。

        邻居说到:“进山里去了,他不进山还好说,一进山不到太阳西下是不会回来的。”僧人沉吟许久,脸上些许失望很快便一闪而过。一边原道返还一边自嘲般吟唱道: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末着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吟唱声中透着爽朗,留下邻居困惑地看着他的背影:“都是一些看不懂的人呐……”

       

        这个僧人,正是当时享誉文坛的诗僧皎然禅师,也是“茶道”一词的提出者;而他去找的这位“陆处士”,则是后世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或许就在这一次寻访陆羽之后的不久,便到了重阳佳节,人们纷纷结伴登高处、插茱萸、饮雄黄酒的时侯。然而此时,皎然禅师却呆在寺院中,不曾远行。

        皎然禅师不出去,是有理由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久享禅寂,不喜熙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一天,陆羽来寺庙里看望他了。

        也许是陆羽在那次皎然禅师寻访不遇之后,从邻居那儿听到了有个和尚来找他。除了皎然禅师还能有谁呢?于是陆羽过来了,还带上了他的好茶。

        这两人,一缁一素,一老一少,却能坐在一起一同品茗,一同探讨禅法茶道,且兴致一点不比那些登高的人差。也确实是令人称奇的事。

        皎然禅师诗兴大发,于是又吟出了一首诗来: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陆羽刚刚到湖州隐居时,年纪还未到而立,比皎然禅师大概小了20余岁,却结为忘年之交。

        陆羽是何等清高的人?就算那时名气未盛,那也是皇帝数次邀请入朝都不去,还写出“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诗句的人物。皎然禅师为何能得到陆羽如此亲近?

        皎然禅师是诗僧,也是禅僧,更要紧的是,他和陆羽的相似程度实在太高了!

        这倒不是说这一老一少长得像,而是他俩的性格、兴趣、观念,各方面实在太多相投之处了。

        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生性淡泊,游历一番后又选择了隐居;而皎然禅师是自幼对佛道颇为亲近,年纪轻轻便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受戒。

        陆羽受乃师亲炙,才华横溢,因此后来能写成《茶经》流传世间,成为千古名著;皎然禅师是晋代名士谢灵运的十世孙,家学渊源,生所写诗偈无数,收录于全唐诗的便有470余首。

        陆羽爱茶懂茶,他的师父喝过他煎的茶后,哪怕是宫廷匠人煎的上等茗茶也看不上眼;皎然禅师也爱茶懂茶,甚至“茶道”一词最早都出自他的诗里面。

        许许多多的共鸣之处,让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结为忘年之交。

       

        皎然禅师的这些才情雅致,乃至对茶道的品味,与他对禅的体验有密切关系。在皎然禅师的诗句中,往往能从淡泊的感情里,感受到他在生活细处品味到的喜悦。他曾这样赞叹茶道: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看吧,这平平凡凡的一杯茶,百姓日用平常的一杯茶,在一位禅师眼中,却能迸发出这么高雅的意境来。无怪乎佛经里说,同样一杯净水,在天人眼中却像琉璃一般。清净心中所见世界,如此不同。

        这一杯茶,在皎然禅师这里,不仅仅是帮助他提神醒脑,更似乎能帮他参禅悟道。除非是丹丘生之类的仙人,否则一般人简直无法品味这番境界。无怪乎陆羽如此看重他。

        也正是这一句“三饮便得道”,这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从那以后,“茶道”的概念出现了,茶与禅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了。

        这样一位知己,陆羽岂能不青眼有加?

       

        不过,也确实如古人所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皎然禅师和陆羽虽然关系很好,但二人也各有生活的节奏。因此,皎然禅师寻访陆羽而未见,其实不止一次。

        但与一般人访友未遇的沮丧失落不同,他寻访未遇,倒也不觉得多落寞,反而以此为题材,赋诗抒怀。他说: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是啊,这位好友虽然投契,但是就像他的字“鸿渐”那样,犹如一只高飞的鸿鹄,偶尔着陆。至于何时何处着陆,却是谁也无法预测。上一次在山里,这一次兴许在太湖荡舟?

        陆羽也不是每每都不在家里,偶尔有见到了陆羽的时候,那时节,皎然禅师也很开心。但他的开心,也不是狂喜,而是淡然的喜悦。他说:

        欲赏芳菲肯待辰
        忘情人访有情人
        西林可是无清景
        只为忘情不记春

        两人都过着悠然惬意的生活,生活中少贪少嗔,见了面喝喝茶叙叙旧,互相慰问,共同探讨禅机。见了面很欢喜,欢喜而又不至于纵情;没见面很淡然,也不因此而沮丧懊恼。

        不知是禅理,让他如此懂茶,还是茶道,助成了他的禅心。皎然禅师的诗词中呈现出来的那一股淡定,那一种情绪平和的从容,真的深深打动了禅风君。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那么快的节奏,那么多的事务,何时能有这样一份禅心,去静静地品味一杯清茗,去欣赏一首禅诗,在淡淡的喜悦中,感受生活的惬意呢?

        或许多读读皎然禅师的禅诗,多品品传承千年的茶道,我们能感悟更多吧。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茶和禅[687]

  • 赵州禅茶颂[1648]

  • 吃茶去及禅茶一味之管见[2630]

  • 寺院里的禅茶[3309]

  • 缁素忘年之交!说说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的故事[2825]

  • 饮下人生禅茶,找到最初的自己[3256]

  • 一禅一茶:天下至清本色[3286]

  • 开茶啦!问禅古刹中 采茶云雾里 寻找寺院春茶禅意[3277]

  • 红尘往来,幸有禅茶[3132]

  • 我在五台山,慢煮冬雪烹禅茶……[3437]

  • 禅茶一味到底何解?这些文学大家也爱在佛和茶中品一品[3045]

  • 六祖故里的禅茶气息[3364]

  •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2660]

  • 一杯禅茶的宁静[2665]

  • 禅茶:佛教中的茶文化[3869]

  • 从禅茶的慈悲到慈悲的茶禅[1876]

  • 茶烟一缕,搅动兰膏四座香[2378]

  • 禅茶:轻安滋味妙无穷[2138]

  • 佛本无言 茶已入心[1943]

  • 禅茶人生[216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