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佛学研究网
有一句经文:“慈心于物。”“慈”是慈悲,就是世间讲的爱心。
一般儒释道都用慈悲多,没有用爱心,主要是爱生于情,而悲生于智慧。
情是会变的,不可靠。因为控制不了这个情,恩爱夫妻会离婚,亲朋好友会变成冤家对头。所以修学叫转情识为智慧,情生智隔,情执一起,智慧就被障住了。
慈悲是理性的,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叫真慈,平等的慈悲。
我们看,一个真正的修学之人,真正的明白人,他有三个特征:
第一,心地真诚、至善。
儒家讲“止于至善”,纯是一颗善心,处事待人接物,都以善心待人。
第二,纯是爱人之心,不会为自己想,就像一个母亲照顾她的孩子,再怎么辛苦,也从不埋怨,都是为孩子。我曾经听一个母亲讲,孩子刚出生没几个月,身体稳不稳定,比方肠胃系统好不好,就要观察他排出来的粪便,看它的形状,看它的颜色。所以这个母亲专注的是孩子健不健康,不会去嫌弃粪便脏。这个母亲说,她觉得孩子的粪便一点都不臭,甚至还有点香。我感觉她是因为看到粪便的状态,孩子很健康,她很高兴。那是真正没有丝毫的嫌弃,念念都是为这个婴孩着想,“纯是爱人之心”。
第三,纯是利益大众之心。佛门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这个慈悲爱心,是所有宗教最根本、最基本的修学基础。
我们在修学的路上,进进退退,出现种种情况,生烦恼了,往往是慈悲心不能保持,这一点,值得我们冷静去观察。
往往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可能自私自利现前了,贪嗔痴慢现前了。
念念为大众着想,没有我执,哪有贪嗔痴慢?
所以一有烦恼,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慈悲心不够了。
《汇编》讲到,慈是万善之本,就是仁厚之心。
这个慈悲表现在哪里?一般讲,救济贫困,帮助鳏寡孤独这些可怜的人,“济贫拔苦”。
另外也提到“戒杀放生”,这个慈悲的心不只是对人。
孟子讲,“亲亲而仁民”,对自己的亲人,延伸到对一切的人;“仁民而爱物”,变成爱护所有的生命,甚至于爱护众生,情与无情,都爱护、珍惜。
《十善业》里面,对慈悲有一个注解:“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看到一个修学之人,“心无嫌嫉”,不会嫌弃、嫉妒,这是把人的嫉妒心给调伏。一看到人家有德行,比较容易生嫉妒,尤其同性之间。
“舍庄严故”,从哪里修舍、修放下呢?“于顺违境,无爱恚心”,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嗔恚。
这一句假如体会到了,何处是道场啊?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道场,都练不分别、不执着。于一切众生,不生恼害;跟一切人相处,不让他不舒服,不让他痛苦,这是修慈。
我们这个眼神让人难受了,生活习惯让人生烦恼了,都是不慈。
“悲”,怜悯众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绝不嫌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疲不厌。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仁,你劝几次了,他依然故我,我们就发脾气了,“没有善根,不理他了!”这叫不悲。“常不厌舍”,就是从没有嫌弃过。
《大藏经》里面还强调,慈悲不只是不杀害人,还要爱惜物命,放生施食,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