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漫步六祖镇,徜徉于连亘一片的仿古建筑,处处弥漫佛教的韵味,不由得心生敬慕之情。小镇上佛教的印迹处处彰显,时空穿越,悠远的古人,人来人往,我看到了六祖慧能穿行的脚步,步履匆匆,神色平静,传经送教,教化众生,把平安从心里念起,把安宁送进千家万户。这时,馥郁的茶香飘起,清气袭人,处处可以感受到禅茶的情韵意趣,从而想起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句。
在六祖镇吃中饭,店家奉上一壶新兴茶,淡雅的家具,一张简单的小桌,桌边坐着平凡的我,一盏杯,袅袅茶香,酝酿心间的禅气,身上沉重的枷锁便轻轻放下,喝一口,清冽的茶水润泽着口腔,慢慢滑向心海。
参禅与饮茶历史悠久,也是佛门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此刻,我就有这样的感悟,一杯茶可以喝完,人间的苦痛、欢愉可以在茶中体味,但民生众态不一,佛教把茶理解得透切,一杯茶,夹杂的是人生的表面情感,浸透的却是人间的真实,那不朽的善良,不懈的追求,不竭的力理,声声传情,句句达意,力量微小何所惧,祈祷声小何所畏?哪有平坦的大道?哪有平坦的人生?一杯茶全然明晓一切了。茶中参禅,禅中喝茶,任凭时空流转,任凭落英缤纷,惟有参禅之心不变。
有缘是机遇,修行成正果,这是佛教追求的理念。佛教在唐朝得到发扬光大,皇帝重视,寺庙大建,百姓参与。一时,长安城成了佛教熏染的帝都。信徒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要求僧人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乱等无名烦恼,达至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说,茶正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帮助。茶叶性淡而俭,醒脑提神,既能够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对于坐禅修行进入“禅定”,睿发精神,敏于悟道有着很大的帮助。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形成内在的共鸣,是茶与佛教结缘的必然,也是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的基础。
六祖慧能在韶关的南华寺生活了36年,其间,他与当地百姓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六祖利用南华寺周边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等特点,带领弟子种茶,所得茶不仅供僧人用,还送给附近村民,这正契合六祖的心愿:人心即是茶心,普度众生皆是缘。晚年,慧能怀念故乡,有时,他喝着茶对身边的弟子说,“24岁离家,思我家乡,怀我家乡,我欲回家乡。”于是,他派人在新兴修建国恩寺,晚年便在国恩寺传法。南华寺的弟子们想念六祖慧能,托人带去一包茶。慧能喝起茶来,感慨万千,他对身边的人说,“彼茶此茶都是茶,参禅心有所依,茶香也不同,但都是人生的茶味也。”
为此,慧能特意在国恩寺设“茶堂”,专为禅僧讨论教义和品茗之处,也是六祖慧能传经送宝,把佛法传承给后代的课堂。一杯茶,一声佛,句句在理,声声在佛,国恩寺彰显了参禅的灵性,慧能把自己的一生的佛教感悟传给了弟子,留下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他告诉弟子,“我对佛的感悟,大多是在种茶、采茶、挨水、烹茶中得到的,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
一杯茶,一幅画,一生情,了然心间。真想在这个恬静的小镇定居下来,静静地守着一张小桌,久坐于一把老旧的藤椅,执一壶新沏的新兴茶,在悠然弥散的茶韵里忘却身外的一切俗念,让久违的禅意隽永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