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9]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5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如月出于云翳!让佛经中的圆月照你一生明亮,无障碍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925   时间:2018-9-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18年9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佛经中的月亮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也是佛教中月光菩萨的圣诞日。

        今日,自然界的月光将照亮千家万户的团圆。但什么样的月亮能永远消除,自古以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惆怅呢?

        小编邀您共同欣赏佛经中的月亮,愿圆月光辉照亮你的一生!启迪您的一生。

        月因其特性,在佛教中也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喻像。

        一、月喻佛性

        01佛性本清净,犹如明月行空

        首先,月在佛教中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犹如月被外物遮盖一样。

        如《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这里指出佛性本自清净,犹如明月行空,修行者一旦悟得,则可不疑不惧。

        再次,月在佛教中被用来喻指其语言观,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又不离文字,这就要求借用文字又不能执着于文字。如佛经中著名的“以手指月,指非月”的寓言中,其“指”用以比喻语言文字,“月”则喻佛法真谛。

        《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就是说,一个人用手指向月亮,应当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愚人只看到指头,而看不到月亮。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而执着于语言文字的人,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

        02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佛经中,《涅槃经》、《华严经》的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之喻,也以精警凝练而饮誉禅林,成为禅师上堂开示学人时经常揭举的话头。《证道歌》“一性圆通一切性”、“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的吟咏,折射着《楞伽经》如来藏“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基常住不变,亦复如是”的慧光。

        03第二月,犹如空中花

        佛教中常以幻月、第二月来喻指妄念、妄识。幻月、第二月如同幻花、空中花一样,都是似有非有的事物。如同有眼病的人,看月亮时,会看见两个月亮,所以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其实,这“第二月”却是虚幻不实的。

        《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过去有弟子问“如何是第二月”,其师答:“捏目看花花数朵,见精明树几枝花”。“以手捏目”的典故自《楞严经》注:“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轮,取其捏出者为第二月。……第二月虽非真月,然离真月,亦无第二月之可见。”

        禅宗继承《起信论》、《圆觉经》等思想,对“空花”、“第二月”、“幻化”有透彻之悟,指出了达万境如空花,便不会执着粘滞,从而超越是非对立,“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禅宗以“第二月”譬喻诸法皆无实体,指出迷妄的众生每每执幻成真,像眼翳之人误认有第二月。

        二、禅者之心

        01水月相忘

        禅宗继承《楞严经》能所俱泯思想,进行“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在直觉观照中,能观与所观的界限全然泯除,观照的双方互为主体,生机远出。

        水月相忘的禅者之心,脱离了情感的粘着性,呈现出晶莹澄澈的情调:“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02水月道场,梦中佛事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诸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着,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03月光菩萨

        月光菩萨又译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在汉传佛教中,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一天,恭逢月光菩萨圣诞  。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月光菩萨在秘密曼陀罗中表如来化他之德,表示迁变众生苦厄,使为利益安乐者也。

        月光菩萨赞

        护月赞
    月宫永德.总摄群阴.俄逢阳厄被相侵.
    晴晦俨巡遮.恩戴照临.惟愿永光明.

    解脱月
    云散空净.独露婵娟.皎浩无瑕体自圆.
    不动历周天.照彻无边.恩泽布大千.

    月光藏
    月光三昧.普照乾坤.法界众悉永蒙恩.
    一点净圆明.性海澄清.随处映禅心.

        祈愿您人圆中秋日,随处映禅心!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236]

  • 佛在你那儿睡着了[637]

  • 月溪法师谈佛性[1140]

  •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1633]

  • 你就是佛啊![1695]

  • 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1796]

  • 为什么我没有佛性[1848]

  •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则佛性不能发挥出来[2053]

  • 何为“自心净土”[3347]

  • 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才算真正读懂了《心经》[2483]

  • 佛在你那儿睡着了[1906]

  • 我的佛性在哪里?[1925]

  • 禅心:真正的善良,大多是沉默的![1824]

  • 佛源老和尚:一片禅心月色高[2144]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2183]

  • 人性的慧根是佛性[1859]

  • 禅心中的大悲智[2077]

  • 什么是你的心[1929]

  • 十方禅林的月亮[1732]

  • 辨识出你本具的善良——你的佛性[217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