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3]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2]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7]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40]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51]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8]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50]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6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音乐需要新的传承方式
     
    [ 作者: 张鹤   来自:网络   已阅:2852   时间:2018-8-24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8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来,来华的域外僧人络绎不绝。据统计,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安息僧人安世高抵达东都洛阳,一直到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天竺僧人智吉祥和西夏僧人金总持到达汴京(今河南开封),来自印度、西域的僧人或居士,有名者近150人。丝路僧人来汉地弘法,也带来了佛教音乐。

      在《梁高僧传》第13卷经师科中,专门收录有与佛教梵呗有关的僧人28人,其中有支昙钥、释法平等音乐僧人。大月支人支昙钥“寓居建业。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吴虎丘山。晋孝武初,勅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以师礼。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向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喉迭咔,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始终循环未有如钥之妙。后进传写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这段话是说,支昙钥擅长佛教音乐,并且梦到了天神向他传授声乐法门,后制作出六言梵呗。他的弟子释法平是康居人,也“寓居建业”,“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昙钥弟子,共传师业,响韵清雅运转无方。后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丑而声踰于兄。宋大将军于东府设斋,一往以貌轻之,及闻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后东安严公发讲,等作三契经竟。”这是说法平和法等兄弟二人也是著名的佛教音乐僧人,他们响韵清雅,运转无方。

    《神州和乐》以佛教音乐和西方交响乐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及魅力。

      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以后,逐步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曹植的“鱼山梵呗”被认为是中国佛教音乐的起源。作为建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曹植精通音律、善读佛经,曾参加月支人支谦组织的《瑞应本起经》翻译工作。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植游览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城),听到岩洞内有梵音传唱,就依照《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并填入曲调,创制《太子颂》和《赕颂》,后来被称为“鱼山梵呗”。之后,梵呗在我国的六朝时期又分为转读、梵呗与唱导等。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非常流行,经过唐代尤其是宋元以后的发展,佛教音乐完全中国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艺术与文化。

      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佛教音乐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佛教文化可以起到独特作用。2014年10月,中韩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在敦煌举行。近年来由佛教三大语系、八大寺庙共同组成的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展演,促进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与此同时,佛教音乐的传承也成了一大时代课题。以著名的五台山佛教音乐为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山佛教音乐主要分为汉传佛教中的音乐“青庙”和藏传佛教中的音乐“黄庙”。青庙音乐风格静谧、优雅,讲究章法;黄庙则曲调明朗,有明显的民间色彩。著名的五台山佛教音乐研究专家韩军曾分别于1986年和2007年两次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进行了实地调查。据1986年调查统计,60岁以上的会五台山传统法会演唱、演奏五台山传统“梵呗”和乐曲的僧人有10余人,他们能够演唱(奏)部分五台山佛教传统的音乐。现在,五台山可以演奏佛乐的僧人有30余人,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佛教音乐的传承还有待探索出新的传承模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261]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344]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553]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552]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701]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784]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730]

  • 佛教的食物[911]

  • 佛教的“戒”是什么?[1002]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945]

  • 佛教的生活学[952]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905]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955]

  • 佛教禅观视域中的存在性心理治疗的理论预设[952]

  •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1069]

  • “息缘”:佛教崇俭戒奢的传统[983]

  • 千年历史的平潭海岛佛教[1014]

  • 何为佛教说的“修定资粮”?[1176]

  •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1340]

  •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251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