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02]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7]

  • 十问时间[11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16]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32]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5]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6]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作者: 范丽芳   来自:网络   已阅:2886   时间:2018-7-9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7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从来不会把人类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地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共同体。比如佛教倡导珍惜,因为个人浪费的资源有可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7月5日,在山西忻州举行的第四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活动组织者、五台山佛学与东亚文化国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宽广法师阐述了本次活动主题“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在延续前三届研讨会的组织形式和研讨形式的基础上,主办方将此次研讨会主题定为“身份认同及群体建构: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探讨内容更具指向性,旨在继续推动跨文化、多民族和跨地域脉络中的五台山信仰研究,发挥五台山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来自台湾法鼓文理学院的邓伟仁教授曾多次作为研讨会讲师,与学员分享感悟和研究成果。“自古以来,宗教对人类文艺活动、哲学思辨以及社会政治都有着深远影响,如果想要谈全球化的人类文明,宗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邓伟仁认为,宗教还可以帮人类思考未来,“比如现在有学者正在研究佛教经济学”。

        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英刚说,佛教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很完美的学术的十字路口,很多学科都绕不开,所以选择这个议题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包罗各种门类的学问。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日本等14个国家及地区的55位专家学者和85位学员。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纪强教授,德国波鸿大学索罗宁教授,美国格林内尔学院谛玄法师,匈牙利科学院巴九迪教授,韩国东国大学佛教学术院郭磊教授等发表主旨演讲。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

        第四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五台山佛学与东亚文化国际研究院、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办,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协办,并由山西五台山竹林寺承办。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世界知名的文殊菩萨道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江法师坦承,外界对五台山的理解还不全面,需要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更多领域对五台山文化和信仰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研讨会期间,学者与学员们将通过体验僧侣生活、参访寺庙等形式,生动、直观地了解佛教文化。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152]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255]

  • 佛教的忏悔观[298]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339]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287]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406]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480]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455]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577]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603]

  • 世间与出世间“环境”:五台山与“神圣”佛山的由来[843]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798]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29]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950]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1072]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949]

  • 佛教的食物[1146]

  • 佛教的“戒”是什么?[1279]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1137]

  • 佛教的生活学[11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