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是茶的故乡。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自上古神农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饮茶。
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了儒家的礼仪规范、道家的养性悦志、佛教的真空妙有思想。
杭州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龙井茶、虎跑水”“杭州双绝”描绘的是杭州茶的独特品质;“陆羽茶经”“十八棵御茶”,承载的是“杭为茶都”的历史渊源。
杭州茶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历久弥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杭州襟江带湖,气候温暖湿润,常有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独特的气候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早在南北朝时期,传说南朝诗人谢灵运寓居于杭州灵隐寺杜明禅师处,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极喜种茶饮茶。
唐代的杭州城饮茶之风盛行,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趣味,茶叶也在杭州广为培植。陆羽在《茶经》中还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定为当时全国名茶之一。
北宋年间,杭州的“香林茶”“白云茶”“宝云茶”等位列皇室贡品。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后,杭州的茶事更为兴盛,全城茶肆遍布,饮茶之风盛行。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对茶青睐有加,六下江南,曾四次到西湖龙井观看制茶,品茶赋诗。
“自古名寺出名茶”,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甚远,“禅茶一味”的理念也一直流传至今,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可以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所具有的提神益思、驱除睡意、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可以资益禅修。寺院僧人多饮茶甚至种茶、制茶,因而历史上禅文化、茶文化相映成辉,禅宗古德甚至有“茶禅一味”的开示。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
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其寺林木苍郁、庙宇宏敞、环境清幽,成为培育禅茶精神、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禅茶文化的重要场所。唐时,由于灵隐寺与天竺寺的僧众对茶叶的需求量大,同时又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始了植茶、制茶的历史,在寺僧的精心培育和管理下,灵隐、天竺所产之茶一直延续了优秀的品质,成为杭州西湖茶的源头。
宋代,浙江佛教显现出繁荣景象,仅杭州就有400多座寺院,浙江全境更是丛林遍地。斯时佛教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农并重,对茶的种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随着禅宗的兴盛,中日两国僧人的往来逐渐频繁,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渡宋,曾到京城临安祈雨应验,得赐“千光大法师”,在杭州径山寺举办“大汤茶会”。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南浦绍明等分别将中国的茶叶、茶具还有制茶的制度、饮茶的礼仪等带回日本,并逐渐演化为富有东瀛风味、以“和敬清寂”为宗旨的日本茶道,对日本的茶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天,杭州灵隐寺倡导举行以茶为媒的活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论道,促进中华茶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