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8]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5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清净之音:佛教音乐漫谈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宗教》   已阅:3543   时间:2018-5-20   录入:yangsihan

       

    2018年5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

        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众成为僧团的重要责任,佛教音乐由于其具有摄受大众的作用,更是广为流传。

        最早的佛教音乐是“声乐”——以人声唱诵为主。据《十诵律》卷二十五记载:“佛语亿耳:汝比丘呗!亿耳发细声,诵波罗延萨陀舍修妒路竟。佛赞言:善哉比丘!汝善赞法。汝能以阿槃地语声赞诵,了了清净,尽易解。”

        亿耳比丘用阿槃地语(西印度的一种地方语言)唱诵佛经(修妒路),他的呗声具备了梵音中应有的诸种清净(了了清净),同时又有通俗性(尽易解),因此得到佛陀的赞许。

        这实际上也是对佛教音乐内外的两种功能的阐述:一是像《华严经》所说的“以音声为佛事”,即佛教音乐是作为一种修行的辅助工具,因此它必须“了了清净”。二是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所强调的“弘法之舟楫”,即佛教音乐是弘法摄众的工具,因此应该“尽易解”。尽管二者不能简单地区隔开来,但是后来佛教音乐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两种路径而来的。

        当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这种音乐有助于“止息”“净心”,从而有助于完成某种法事,或者辅助修行。历史上的佛教音乐通常都是按照法事的内容来归类,比如各类“赞”,其功能也就是局限在宗教意义。另一方面,是出现了针对社会大众、以弘法为目的的佛教音乐。而这一方面,尤其为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所推崇。

        二、佛教音乐的核心,在于必须保有“清净”的本质。

        《长阿含经·阇尼沙经》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也就是说,“清净的声音”(也可以推而广之地说佛教音乐),也就是符合“正直、和雅、清澈、能够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标准。

        不过这毕竟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性表述。我们可以从其他经论中发现一些对于佛教音乐的具体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中记载,佛陀说:“于我法中所有声闻弟子,音声美妙,善和苾刍最为第一。由其演畅,音韵和雅,能令闻者发欢喜心。”也就是说,佛教音乐能够使人发“欢喜心”。再比如,《十诵律》卷记载:“有比丘名跋陀,为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作声呗。呗有五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这是都是对佛教音乐的要求。

        归纳起来,也就是《长阿含经·阇尼沙经》所说的五条标准。具体而言是三个:一是音乐的“宗教性”。佛教音乐本质上是对佛教义理的弘扬,也就是“正直”;二是“艺术性”,这是指佛教音乐的优美(和雅、清澈);三是“通俗性”(深满、周遍远闻)。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

        三、佛教音乐并不排斥“通俗性”和“大众化”,但是并不是“媚俗”。

        《毗尼母经》卷六记载了佛陀诃斥外道的歌音:“用外道歌音说法,复有五种过患: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也就是说,导致心神散乱、不大众化、枯燥无味、装腔作调、没有善巧方便技巧,都是佛教音乐所不取的。

        单纯从音乐形式的角度而言,从弘法的角度出发,佛教音乐由内向外,由宗教向世俗、流行音乐方向的变化古已有之,甚至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的主导。

        比如,唐代被誉为“俗讲第一人”的文淑法师,他在俗讲中的唱颂,就被“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唐·赵璘《因话录》)

        考诸世界宗教音乐的发展,其实都有这样一个“从宗教性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摆脱宗教仪式徒具形式的音乐发展困境,走向面对世俗大众、直接承载宗教教义的多元化发展。或者说,是从“服务于神”,向“服务于人”的转变。

        中国的佛教音乐也不例外。在供养音乐和佛事音乐相对“固化”“形制化”的时候,出于“兴佛化俗”的目的,这种针对“俗人”为服务对象、以“通俗”“化俗”为宗旨的音乐发展更为迅速、更为活跃。只是在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无从查考历史上,到底哪些是为当时所不能接受,而到如今成为传统的佛教音乐。较近的例子,则是20世纪初期,西洋音乐逐渐盛行于中国。佛教界当时制作佛教音乐也受其影响。比如,弘一法师作曲的《三宝歌》,恢宏超拔,就脱离了传统梵呗的藩篱,有西洋音乐的元素。《三宝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现代梵呗”也可以归因于此。

        总之,佛教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传统音乐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它有适应世俗、流行音乐的一面,也有引领世俗、流行的一面。当然,只有出现了既精通佛教义理、又精通音律的大德或僧团,才能最终善巧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261]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344]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552]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552]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701]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783]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730]

  • 佛教的食物[911]

  • 佛教的“戒”是什么?[1002]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945]

  • 佛教的生活学[952]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905]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955]

  • 佛教禅观视域中的存在性心理治疗的理论预设[952]

  •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1069]

  • “息缘”:佛教崇俭戒奢的传统[983]

  • 千年历史的平潭海岛佛教[1014]

  • 何为佛教说的“修定资粮”?[1176]

  •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1340]

  •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251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