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1]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8]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6]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彭飞]
     
    [ 作者: 彭飞   来自:人民日报   已阅:2607   时间:2018-2-22   录入:yangsihan

     

                            2018年2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这个春节,虽然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但旧年俗与新年俗交相辉映,塑造着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

      “往年从除夕夜就开始扫炮皮,一扫就是一宿。今年却主要是厨余和生活垃圾,轻松不少。大家新年一出门,看见干净整洁的街道,心里也敞亮!”环卫工人一席话,道出今年不少城市的新风尚。北京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第一年实施;天津外环线以内迎来第一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海南发布最严“禁燃令”,各县市落实不力将被问责;刚刚成立不久的雄安新区也实施了严格限制燃放的规定……“狗年的春节静悄悄。”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鞭炮声少了,空气污染和安全隐患也随之减少。环保部数据显示,2018年除夕夜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明显好转,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以北京为例,除夕当天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人数同比下降42%,火情同比下降52%,实现了五环路内“零伤情”“零火情”的预期目标。在上海,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禁放区“零燃放”,市民碰到宣传禁令的街道工作人员,都会纷纷摆手:“你们不用讲了,今年我们都记得!”绿色、环保、无烟的春节,在不少城市已经成为春节的新风尚。

      不过,“禁燃令”也仍然受到另一角度的质疑:不让燃放烟花爆竹,是不是年味就淡了?中国的传统习俗是不是就丢了?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毕竟“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已有千年。然而,传统和习俗并非就意味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恰恰相反,只有让传统和习俗在时间延续中找到与当下时代处境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彰显习俗的内在生命力。

      燃放烟花爆竹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统流淌在血液里、绵延在精神中。虽然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但旧年俗与新年俗交相辉映,塑造着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今年新春,不少人选择一家子走入影院看一部贺岁片,轻松而欢乐;不少网友响应“牵妈妈的手”活动,在网上晒出和妈妈的照片,感恩母爱……新的形式新的内容,背后却是中国年传递出的“古老”幸福。可以说,中国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内里。

      能否合理引导年俗的变化,其实也是一个文化类的“治理考题”。今天,环境治理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把“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此背景下,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绝非断裂古今,而是确保老百姓生活质量、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必然选择。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转变思路,不只做摈弃陋习的监督者,更做新风尚的推动人,比如为祭祖的民众免费发放鲜花代替鞭炮,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电子鞭炮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绿色的选择。众人合力、大家齐心,年味一点没淡,反而越来越浓。

      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以绿色、文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方式传承这份时光财富,春节这一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才能成为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时间象征。(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2070]

  • 万行法师:中国文化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找到自己[1698]

  • 从北纬3O°纬线上走来的"大别"山南江北"葫芦村落"[4288]

  • 神秘三十度纬线与大别山塔水桥村落文化[3940]

  • 佛教中国漫谈之1.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2583]

  • 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2529]

  • 如何过一个真正吉祥的春节!高僧一五一十的告诉你[2133]

  •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3209]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767]

  • 大别山:一座得“山水”名扬天下的自然与文化复合型博览园[9661]

  • 峨眉山:  一座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佛国天堂"[10571]

  • 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8256]

  • 知识分子眼中的佛教:原来佛教只佩戴一把剑[2971]

  • 魏道儒: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3142]

  • 鉴真大师圆寂纪念日!回忆那些年他给日本带去的影响[6877]

  • 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3673]

  • 文化遗产法视野下的宗教文物保护[4903]

  • 细述周恩来总理的“佛缘” | 周总理逝世43周年纪念[6832]

  •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以三教融合为中心[6606]

  • 应保护佛教名山文化这一无形资源[319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