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华严菩萨之名,载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
殊胜日请吃素、念经、放生,祈愿佛菩萨保佑所有众生弃恶扬善,诸恶莫作持当下,日日幸福;众善奉行不分别,天天开心;自净其意心回家,喜乐遍布;是诸佛教禅修法,心想事成!
华严三圣
《华严经》中所指的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一)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
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华严经
《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是佛成道后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华严菩萨的传说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
清凉国师生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内在境界不可思议。宣化上人在《华严菩萨化身的七帝之师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讲过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原因。上人讲道大师著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他圆寂后,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有一位阿罗汉,见到有两位童子在虚空里走。阿罗汉问他们:“你们是谁?到中国做什么去啊?”两位说:“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国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国土供养。”
两位青衣童子走后,罗汉到五台山和人说他见到怎样的境界。这时人们就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发现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童子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贞元十五年四月逢帝诞日,皇帝诏请教授和尚入内殿,阐扬《华严》大经。皇帝听法后,说:“您真是令我得到自在清凉了。”所以就赐“清凉”为国师之号,以后就称澄观法师叫‘清凉国师’”。后人也就称五台山为清凉山。
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日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又时常作华藏世界观,既是观想大日如来亘三世常在说法。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
有一天,他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融和经义气可吞山河之慨,少时风云际会自然能得成就。”于是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华严菩萨”。
他曾建一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毗卢如来圣像端坐在莲华之上。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起观。
大元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圣旨召见,但他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的谢辞了不愿接受。
成宗帝临幸入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他回答:“虚空剖出一茎骨”。意义颇深,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历劫本来无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没多久安详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后经三天,化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南无华严菩萨
南无华严菩萨
南无华严菩萨
凡逢诸佛菩萨佳期如能吃素行善,读经拜忏,放生,念佛,守戒行善,必蒙佛力加持,消除无边业障,累积无量福德!(信息来源:腾讯佛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