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2]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1]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8]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6]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3]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藏传佛教辩经首次走进台湾
     
    [ 作者: 佚名   来自:禅风网   已阅:3774   时间:2017-11-1   录入:wangwencui


    2017年11月1日    佛学研究网

        辩经是藏传佛教徒按照佛教因明学的论证方式研讨佛经义理的一种辩论方式。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土多申格介绍,辩经是藏传佛教传统上的“闻思”方式,也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其他部派佛教的特别之处,亦是“拓然巴”高级学衔班学员的日常学修和毕业考核内容。辩经,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拓然巴”学员的学修水平。
     
      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认为辩经这种交流方式对台湾非常重要。陈孝忠介绍,台湾地区的佛教非常兴盛,对藏传佛教有很大的信仰、研究需求,虽然亦有藏传佛教的文化传播,但长期以来良莠不齐,广大信众对辩经等藏传佛教基本的学修方式几乎没有了解。“藏传佛教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信众急需来自大陆的正知、正见、正信的藏传佛法来到台湾以正视听。”
     
      这次辩经交流是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拓然巴”高级学衔班学员展示的,先后在台北法鼓文理学院和高雄古严寺开展了三场,话题围绕藏传佛教论典《量理宝藏论》等展开。在每场辩经开始之前,土多申格副院长都会详细介绍藏传佛教因明学和辩经的发展史、辩经的程序和规则、身体姿势的寓意和辩经的好处等,让观众对辩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法鼓文理学院的一场辩经吸引了来自佛学系的各国师生观看,他们中既有学者也有来自三部派佛教的僧人,都感到激烈、有趣的辩论让他们对藏传佛教有了新认识,很多人对“拓然巴”学员的学识表示钦佩,甚至有佛学系学生提出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的希望。佛学系的西藏佛学召集人廖本圣告诉记者:“佛学系虽然有西藏班的学生,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亲眼见过辩经,所以今天这个展示对我们来说非常难得。”
     
      在法鼓文理学院的辩经带来更多学术的交流,而在高雄古严寺的辩经则让当地僧俗感到震撼。在观看了两场辩经之后,古严寺住持慧度法师说得最多的是“‘拓然巴’对佛教义理的坚持让我们太赞叹了”。两位高雄的佛教徒告诉记者同一句话:“以前我们只见闻过来自国外的一些所谓‘藏传佛教’在台湾传播,但很多都很肤浅,有一些还闹出丑闻,给佛教界带来很不好的影响,这次接触了来自大陆真正的藏传佛教,才让我们有缘一睹真有修为的藏传佛教高僧风采,我们感到很殊胜、很倾慕,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信息来源:禅风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及重要人物[2047]

  • 探寻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3791]

  • 从“嘎钦”学位看藏传佛教学经制度[3465]

  • 简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译师判教思想[3284]

  •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和原则[4493]

  •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5875]

  • 论宗教中国化——以藏传佛教为例[3560]

  • 青藏高原崇马习俗:藏传佛教信仰“马头观音”[6068]

  • 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6974]

  • 藏传佛教中的四臂观音[6579]

  • 藏传佛教佛像主要种类及代表佛像[5900]

  • 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实践[6288]

  • 藏传佛教菩提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984]

  • 喜饶嘉措大师: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光辉典范[7990]

  • 佛法在中国的流变:藏传佛教点滴 [刘立丰][5458]

  • 藏传佛教文化的意蕴与价值[5903]

  • 藏传佛教思想史现代学科引领者——班班多杰[4856]

  •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与发展[7429]

  • 第七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讨会在京开幕[3556]

  •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497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