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5]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3]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悟不在坐,亦不离坐——读圣严法师《禅悟与静坐》偶感 [宗舜]
     
    [ 作者: 宗舜   来自:《禅》   已阅:2927   时间:2017-8-22   录入:yangsihan

     

                                   2017年8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的确,正如圣严法师指出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见《禅悟与静坐》,下引同,不另注)静坐的利益,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可以说,哪怕只是为现代人的身心疲劳提供一种安顿的方便,静坐也是值得推荐的。所以圣严法师进而说:“由于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就是能够安静,也很难经常安定,所以仍须静坐。也可以说禅悟并不一定要静坐,但静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过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从中国流行的祖师禅来说,开悟不在坐,但也不离坐。禅在一草一木之中,自然也可以在静坐之中。禅门所谓:“久坐必有禅,久住必有缘。”这个禅,虽然可以直白地解释为“定”,但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悟”呢?虚云长老当年住扬州高旻寺,腊月初八,因沸水溅手,茶杯落地而豁然大悟,谁能说与定、与静坐无关呢?现代人心气浮躁,缺乏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坚守。任何事情想要成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是如理,第二是如量。如理即是目标和方法正确,如量即是数量或时间足够。“久”字,就是强调“如量”。
      
      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久坐”不是指单次坐的时间长。甚至初学静坐的关键是:第一,次数多而时间短。这样不至于因有各种禅境觉受而贪执,也不至于因身体疼痛等不适应而反感。所以,每次静坐,到了规定时间就应该上座,到了预计的时间就必须下座。不因为自己的心情等因素随意改变。第二,确定功课,恒常不改。不仅每日要定时完成,数量也不得随意增减。尤其是一开始静坐,要发长远心,而不是勇猛心。持之以恒,逐步完成,达到预期,然后再逐步增加功课量。否则,会听到打坐就发怵,看到坐垫就想吐。勉为其难坐下去,又有何益?
      
      动与静都是相,生起对动静之相的执著,源于内心的无明。圣严法师指出:“而所谓执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到了什么,而加进价值的判断,那就是执著。那么禅的所谓不执著是什么呢?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他自己不会加诸任何意见,而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却恰如其分地给了他反应。”这样的状态,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实的,而不是停留在“无分别”、“不执著”这些名词概念之上。道在日用之中,日用即日常应用。《易·系辞上》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孔颖达《疏》说:“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在今天,对于普通居士来说,抛妻弃子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去打坐求静,于日用之外别求证悟,不仅离“不执著”很远,甚至可以用祖师的话说这是“野狐禅”。
      
      一般都认为静坐可以学,禅悟的境界则不可说,凡夫学禅,开悟无期。其实,禅宗以指标月,无说而说。百千公案,说而无说。还可以用《华严经》中宣说的“海印三昧”来印证。海印是譬喻,三昧是定境。《佛光大辞典》的解释非常通俗易懂,不妨引用:“海印者,约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风止波静,水澄清时,天边万象巨细无不印现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识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森罗万象一时印现,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无不现。《华严》大经即依此定中所印现之万有而如实说,故称此为海印定中同时炳现之说。”
      
      按照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所说“海印三昧”有十门,“但是一真心寂照普现之义。若有不现者,即是客尘自遮,见网自隔,非法身咎。”并指出,法身平等,遍一切处,依众生心而现种种境界,“摩诃衍论云:诸佛如来,法身平等,自然遍一切处,无有作意,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其犹日月丽天,盲者不睹;雷霆震地,聋者不闻。道契则邻,不在身近故。福人出世,则琳琅现矣;薄福者出,则荆棘生焉。皆由自心,有现不现。若直了心性之人,悉皆平等显现。”(《宗镜录》卷十八)可知,能否见到大海湛然澄清、印现的一切境界、一切事物,关键在众生心这面“镜子”,如果镜子有污垢,色像不现。众生心中有污垢,法身不现。现与不现,皆由自心。如果达到禅心无相、无念、无住的三无境界,即如海印三昧,森罗万象,一时炳现。
      
      即使修小乘禅法同样也可以发大乘菩提心。我们要注意慈悲与智慧的关系,圣严法师指出:“慈悲和智慧的意义相同,表达方式却不同的。真有智慧的人一定会真有慈悲。慈悲的表现是在广度众生,而在他心中没有自己也没有众生,便是实证空性的无我智慧。唯有无我无著的智慧,才会表现出真正的慈悲。”同样,胜义菩提心的生起,必待实证空性。《心经》广说各种空,最后揭示的目的还是“度一切苦厄”,还是“能除一切苦”。可见必须藉由大悲心与大智慧的培育,让凡夫在开悟之后,从“空性”义上,彻底体会已证空性大菩萨们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回头再读圣严法师说的“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这话,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信息来源:《禅》)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697]

  • 静坐安心,感受生命本具的宁静与美好[765]

  • 八大山人的禅悟[1630]

  • 楼宇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2746]

  • 什么是开悟?开悟的征兆是什么?[2367]

  • 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静![2085]

  • 从眼耳鼻舌身意,觉悟人生[2886]

  • 做再多的功德,不如去做这一件事[3623]

  • 无事此静坐[2228]

  • 打坐是增加心灵力量的最好办法[2744]

  • 今天情人节,佛教怎么看?[3979]

  • 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3589]

  • 禅悟:从小我到无我[6901]

  • 禅悟与静坐[2702]

  • 修行人都喜欢静坐,这是为何?[2781]

  • 想要好好修行,先学会好好休息![2517]

  • 要学佛,静坐是个很好的开始[2220]

  • 心烦意乱的你,试试静坐,试试与自己和解[11056]

  • 静坐的重要观念 [虚云法师][2325]

  • 梅花与禅悟[372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