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4]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0]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3]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5]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4]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试论大乘之“空”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3184   时间:2017-4-19   录入:yangsihan

     

                                2017年4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现今在佛学里一谈起“空”,许多人便一脸不屑之色、溢于言表。似乎“有”才是很正道的说法,似乎他们对于“空”真实的理解透了!其实不然,在大乘佛教里面、真正的大乘经是谈“空”的,如《大品般若》、《金刚经》、《维摩诘经》。“空”、“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佛说法的一种真理。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能见空性的般若。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将那些时时处处颠倒的众生引向“正道”,因为人生的错误知见与真实的道理、真实的情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佛教便指出了人生的不合理性、不真实性。也即是佛教所讲的性空无我。正因为有了性空无我,便有了佛教的因果善恶观。

      一切的事物都是由于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条件集会成的,而此事物又成为下一个新生事物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条件。正因为如此,佛教便说其为是性空无我,一切的事物(包括主观和客观)由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自在,它必须等到因缘会合之后,方能成其为新生事物,故说一切事物的“空”便是不能自在,主宰的特指了。

      大乘般若思想对于“空”作了精辟的论述,就是从宇宙万法的具体现象上,体验缘生性空,无常无我。缘生如幻之妄相,乃是由于无明分别而宋,只有断了生死业系的长流、证人清净寂灭的性海、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才是真实性空。

      佛法以“空”为重要的特征。不仅那些小乘;(如南传上座部,以涅槃空寂为宗极,大乘佛法也是立基于此的。如《金刚经》里说“菩萨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发菩提心,为一切法本性空故发菩提心。因此可以说,针对世间的戏论实执,创树佛教,也可以说佛教就是空门,也许这见解有些偏,但确实是事实。

      佛教在印度时小乘分为四大派(印顺法师语),在这四大派里形成两大主流,可以说大众系与分别说系是空宗,犊子系与一切有部系是有宗。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但是等到大乘分化,如虚妄唯识学的依他自相有、真常唯心者的真如实不空,也就是有宗,而龙树学系才是空宗,

      “空”与“有”的不同

      空宗和有宗是佛教发展到一定时间自然形成的。空与有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只是佛说法的一种方便而已。那么什么是空宗?什么又是有宗呢?如果要具体的分别是极难的。相对的说,空宗与有宗,却在于方法论上的不同。我认为,凡主张此法是空,余法不空作为立记的原则,也就是说主张空者不有,有者不空的,虽说空而归结到有,是有宗。而主张此法有故,此法即空作为立论的原则,就是有而即空,空而即有的,虽说有而归结到空,就是空宗。只要了解大乘空宗的真实义相,必能对付有宗;学者的惑乱。

      讲到“空”便自然关连到“有”,要明空,首先要依有明空。若依佛法修学的程序,应该先学有。这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先学唯识,后学中观”的先学“有”的问题,而应是对于缘起;因果法相之“有”,也必先有个认识。从否定虚妄的空义说,也绝不能离有去凭空否定,我想,必定应有具体的法相上去体悟它,斟破一般人的错误认识。从深入法性的空理说,这空理——空性,也要在具体的法性上去体悟。

      “《声闻乘经》说的“诸行空,无常空,我空,我所空”都是从具体的“行”(有为法)而显示空的。而大乘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也是从具体的五蕴上(有)去照见空的。所以说“空”也是为了真正的明“有”。

      空与缘不离

      前面说过,缘起与空性是互为因果的,而且在龙树菩萨的一些著述里也经常见到,反复说出。如说:“非空性,则非缘起;是缘起者,则是空性者”。明的说,缘起的当下也就是性空的。又说,“是空性者,必定是缘起者”。此理明显易知,也勿须多论。但是,有一些知见短浅的凡小,如偏有空者,认为事物有实在的自性,而不能洞见究竟真智,否定“空与缘不离”的原则,这就是法障。不知“依缘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门;不取一相,是无相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方便不妨不同,而实际上是一悟一切悟。如《中观今论》上说“三解脱门同缘一实际”。

      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无不是缘生的,也无不是性空的。正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空不碍生死流转以及还灭的涅槃法。但观现今确有一些行者,每觉得“空”义的精微,却对因果事理的严密、行为的谨严、而反以为无足轻重,那是天大的错误。我想一定要先通达缘起法相的法住智,然后才能证得涅槃智,这也是不应该超越的次第,否则就有流弊。

      说“空”并不就会使佛法消极,只求自己解脱而不教化余生则已,若要化他,就不只是明空而已。“空”固然是佛法的要旨、但必须与其它一切事相配合起宋的,单谈理性,不与实际行为相配合,“空”是可能会沈空滞寂的。当今研修“空”理的学者,不光只是口头上去修,而是要切身实践。独喜与兼济的结合,不只在于理解,贪瞋痴等烦恼的淡薄,而在于行为上的效果。

      惟“空”能成立一切

      道家有说:“无”为万物之母,“有”为万物之始,他这个“无”也如佛法里的“空”。在《中观论》里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也是龙树菩萨般若空义立题之重点。但有些人不明此理,表示怀疑,便执问菩萨之前曰:若一切法皆空,那么三宝、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如何成立?那我们还有何法可学?龙树菩萨却反而问道:如果一切法皆非“空”义而成立,何法又能够独自生起?凡是有实在性的,则无有能变性,假如没有能变性,那么凡夫永远是凡夫,畜牲永远是畜牲,修罗永远是修罗,而修行佛道,则等于白费工夫,反而使一切法不能成立。每一种法的生起,必然是缘起,也必是性空,而有改变之可能性。如此,若凡夫发心求菩提道才能完成佛果,即是所说的“待他成己”。举个平常的例子:一座房子的建成,它需要水泥、方砖、钢筋、木头、人工等种种条件具备而成立。正因为房子是由各种因素条件组合而成,才维持了他暂时的存在,无实在的自性可得。不只是屋子没有实在的自性,就连水泥、钢筋、人工等各种条件自身,亦是其他因素和合而存在的。总之,凡是有种种关系存在的事物,就会产生变化。房子经过若干年后,维持他的各种条件散失了,马上崩倒,因为是依他起的呀,无有实性,无有实性故,本身作不了主。故龙树《中观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后语

      修学任何法门,贵在识幻达本妄念不流。制心一处则万法归一。诸佛传心不离了幻,执幻则成生死之流,了幻则成涅槃之道。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盖万化不离,则真空不显。”众生之所以不见诸法实相,而病就在于妄执尘境为实有。

      宇宙的本体和现象事物的各样各式动态。众生不能领悟般若真智,由于见而生执著,由于见到了灭而执无,见常执常,见断执断,乃至一异来去种种的邪见执著,使整过世界陷于动乱不安的地步。争权夺利,唯逞私欲,人性败坏,道德论丧,把救世救人的佛教置之度外,却去假借科学名义,极力破坏,令人慨叹!般若思想,启发“缘起无我”的中观,彻底否认了身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会到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人心的转善,社会的安全,世界的和平,众生的领悟,有赖于般若思想的传扬。(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如何正确修习大乘的空观?[937]

  • 以“空”为乐的生活[1700]

  • 原来佛门中的“空”是这个含义[2019]

  • 五蕴明明有,如何照见空[4427]

  • 五蕴明明有,如何照见空[3499]

  •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2653]

  •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2036]

  • 鸠摩罗什圆寂纪念日 | 这位伟大的译经家有着怎样的光辉一生[3351]

  • 菩萨行证:八宗共祖龙树菩萨[2491]

  • 佛教的空和有,应该这么理解[4952]

  • 大乘佛法的真实性与实践性[3552]

  • 转染成净——以“空”义解析当代全球价值紊乱冲突之源[3085]

  • 佛教“空”论及其人生意义 [徐小跃][3547]

  • 佛教中“空”的本义是什么 [释永信][3287]

  • 借茶之雅悟佛之空[3402]

  • 漫说佛门之“空” [真如][4075]

  • 星云大师讲《心经》: “色”怎么就“空”了呢?[3997]

  • 色与空的迷思:世俗与佛教如何看待“色”[3129]

  • 借茶之雅 悟佛之空[3386]

  • 空即无我 [达照法师][362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