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12]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06]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17]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40]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27]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70]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6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72]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7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30]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84]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6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3讲座会议 >> [专题]a3讲座会议 >> 正文


    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 [韩立鹤]
     
    [ 作者: 韩立鹤   来自:中国佛教协会   已阅:3761   时间:2016-12-21   录入:yangsihan

     

                                  2016年12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2016年12月18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

      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处长王蕾、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调研员颜玉科,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胡雪峰喇嘛,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副秘书长卢浔、光泉法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中国佛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曾文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净因法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圣凯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怡学法师等出席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为期1天,共分四个场次围绕“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与“去商业化”这一主题,分别从“寺院经济”的本质与功能、传统寺院经济的来源、“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去商业化”的内涵与途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圣凯法师、黄夏年教授、净因法师、明杰法师依次主持了四场研讨会,宗性副会长作总结发言。

      “商业时代”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巅峰的标志,在全社会“商业化”的浪潮推涌之下,“商业时代”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独特符号。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多个春秋的风雨锤炼,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再到“商业时代”的跨越。现今中国不仅将民众的生活质量衔接在世界经济的前端,同时也逐渐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赏与认可。

      在中国经济大跨越的带动之下,佛教寺院资生自养的经济基础正面临着有史以来的又一次全新挑战。一方面,僧团要恪守着“少欲知足”的佛教本位;另一方面,在不可逆转的“商业化”社会浪朝中,历史上的“土地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庄严道场的需求。其原因不仅在于“寺院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基于佛教自1979年从“零”开始的史实,“寺院经济”正处于“反弹式”增长与“被商业化”的际遇和危险之中。中国佛教协会此次组织佛教界、学术界有关专家学者举行研讨座谈,梳理“寺院经济”的本质与功能,总结“寺院经济”的本质与功能,总结“寺院经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讨“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与“去商业化”的内涵与途径。以便在“商业时代”潮流之下,中国佛教界能够开辟出“去商业化”的“寺院经济”新模式,为“商业化”社会提供新的理念与内涵。

      其中,宗性法师在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此次研讨会不同以往,亮点纷呈,不仅请到了研究佛教文化的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法律界的人士、以及相关学科的学者参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透彻的分析了“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与“去商业化”这一命题,从多方面寻求了多样性的答案,耳目一新。研讨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中国佛教协会下一步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中国佛教协会将深刻思考各位参会学者提出的新要求和开放的新理念,把我国佛教工作推向新高度。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法师们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浙江奉化雪窦山监院弥勒佛学院副院长持定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齐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外研究中心包胜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何蓉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导师张志鹏教授、浙江省律师学会会长、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浙江人大和政府立法专家郑金都律师、河南安阳师范学院许效正教授、深圳市委党校张蕾蕾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吴华博士后、广东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何子文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博士候选人Jessica Zu。(信息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265]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348]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557]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553]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706]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789]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732]

  • 佛教的食物[915]

  • 佛教的“戒”是什么?[1008]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945]

  • 佛教的生活学[955]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908]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958]

  • 佛教禅观视域中的存在性心理治疗的理论预设[955]

  •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1074]

  • “息缘”:佛教崇俭戒奢的传统[984]

  • 千年历史的平潭海岛佛教[1014]

  • 何为佛教说的“修定资粮”?[1176]

  •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1343]

  •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252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