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勇毅力行”这些中华传统美德中,第一条就说到了“孝”。可以说,“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伦理的最基本准则。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这样说道:“善父母为孝”,这指出了“孝”的最基本含义,即尊敬、侍奉、赡养父母。圣人孔子也多次强调“孝”,并进一步发展了“孝”的含义,甚至以其为根本建构了其“仁爱”思想.如儒家经典《论语》中明确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种思想在儒家后来的继承者那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作为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以及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而流传。如《孟子·梁惠王上》一文里,孟子详细为梁惠王讲解了如何施行“王道”。文章最后指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见,在孟子看来,让百姓懂得“孝悌”的道理,保证老人的生活,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而最能代表儒家孝道文化的,则是儒家孝道理论的集成之书——《孝经》。在《孝经》里,“孝”的地位更加提高,《三才章》就讲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将“孝”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论语》、《孝经》一直都被统治者所重视,成为教化、管理民众的重要内容,更是有《二十四孝》等通俗易懂的故事书出现,使得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与此相应,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也充分发掘自身所具的文化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孝道思想。在中国,佛教有两大孝经深受人们的喜爱,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佛说盂兰盆经》。《地藏经》第一品即讲到了释迦牟尼佛陀升到仞利天宫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的故事,奠定了全经孝亲报恩的基调。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地藏菩萨以尽孝道为初心,发下了宏大誓愿,并分身无量救度众生,这种孝道精神塑造了地藏菩萨在人们心中孝亲、报恩的形象,并使得佛教的孝道文化和孝道精神深入人心。《盂兰盆经》则更为大家所熟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弘扬佛教孝道文化的节日——盂兰盆节,这一节日可说是佛教孝道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佛教孝道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强调“孝名为戒,孝为戒本”,将践行孝道与修行、守戒结合起来;强调尽孝源于报恩,要“上报四重恩”,即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以及众生恩。笔者认为,在当代社会践行佛教孝道思想,主要体现为慈悲、包容和感恩。“慈悲”即关爱社会上的老人,力所能及做慈善,这也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思想的体现;“包容”则需要每个人有海涵之心,大度为人;而最重要的则是“感恩”,“四重恩”是客观存在的4种恩德,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平等地蒙受这4种恩德。因此,每个社会大众都应该报答父母、长辈、国家、社会的恩德。
近年来,灵隐寺坚持践行“慈悲、包容、感恩”的孝道思想,一方面从自身做起致力于慈善事业,建立云林基金会,如在中秋节走访社区老人和环卫工人并赠送月饼、为受灾地区捐款等。在关爱老人方面,灵隐寺更是从各方面进行了努力,如在春节时邀请60多位空巢老人参礼灵隐寺、品尝灵隐素斋、共话新春佳节,让老人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还与浙江省人民医院联合,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老人自我保健与健康”义诊咨询活动。另一方面,灵隐寺还致力于弘扬孝道文化,如举行“倡导孝亲感恩,弘扬传统美德”的征文活动,使大众以此为契机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孝顺之心。今年的“禅行天下”修学营也以“慈善、包容、感恩、孝道”为主旨,尤其使现在的年轻人认识到包容、感恩、孝道等的重要性。
弘扬并努力践行佛教孝道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老龄化逐渐成为趋势,“空巢老人”也成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尊老爱老、及时行孝、关心公益,让孝心和爱心在人间传递,共同构建更加和谐与美好的社会。(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