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4]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9]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6]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7]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普贤在密教中地位的变化 [王宏涛]
     
    [ 作者: 王宏涛   来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已阅:4383   时间:2016-12-9   录入:yangsihan

     

                                   2016年1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摘要:普贤是密教中地位一直上升的佛教神祗,他在密教中地位的演变大致可从以下三对关系中表现出来:早期密教中的普贤与其他菩萨的关系,《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中的普贤与金刚手的关系,普贤与金刚萨埵的关系。

      关键词:普贤;密教;金刚手;金刚萨埵
     
      从神祗体系的变化角度来看,佛教曾经经历了小乘、大乘、密乘三个大的时期。在佛教塑造的众多神祗中,普贤的身份、地位发生的变化最大。笔者认为,普贤在密教中的地位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密教阶段普贤菩萨与其他神祇的关系
     
      总的来说,早期密教时期普贤的影响力居于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菩萨之下。如下例: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无央数。尔时观世音菩萨,与九十二俱胝菩萨同座,时观世音菩萨,于晨朝从坐而起,整衣服合掌恭敬,头面礼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欲说普贤陀罗尼,为怜愍利益一切众生故……”

      在这部经里,普贤自己的“普贤陀罗尼”却需要观音菩萨去说,这本身就是普贤没有观音影响力大的表现。普贤自己在经中只扮演了一个无声无息的角色:

      若欲造像,当画释迦牟尼佛坐华座上,身黄金色著五彩衣,左厢画普贤菩萨坐须弥山,其山左边有七头龙绕山。

      在这里,普贤菩萨只是被作为菩萨供养,在信众画曼荼罗时位居释迦佛左侧,本经中他唯一能动性表现在其能与释迦佛、观世音一起出现在虔诚的修行者面前:

      能恒常用心诵念不忘,常见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及见天女请受佛法。

      《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认为,“普贤陀罗尼”有以下功能:

      恒持不忘能除五逆重罪,又得成就首楞严等一切三昧,亦得成就一切陀罗尼,又得成就一切佛法。其夜或时地动或时闻大声,行者莫生惊怪,安心诵咒念二菩萨,尔时普贤观世音,即为现身语行者言,汝须何愿随索皆能满足,若不得相见称心,从十六日除坛,更作新坛,准前法行道诵咒,乃至以得见满愿为限。

      在《清净观世音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中,修持“普贤陀罗尼”还可以有“除罪”“精进”“与愿”等三种果报。而到了《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里,干脆就将普贤菩萨抹去了,“普贤陀罗尼”干脆就成了观音自己的陀罗尼了:

      此陀罗尼是我(指观音)心真言,诵真言即成请召,行者从自月八日起首,乃至十五日。日三时时别诵一百八遍,三时澡浴三时换衣,其十五日作广大供养无限念诵。其日中夜观自在菩萨,来至道场现金色身,相好端严放百千光明。

      该经前面与《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基本相同,后面变动很大,通篇不再见到普贤菩萨的名字了,并且明确指出“此陀罗尼是我心真言”,感应也只是“观自在菩萨”一人现身于修行者前,与普贤也没有关系了。

      原始密教以及持明密教时期流行的普贤类密典的主要代表作还有法华经中的《普贤菩萨劝发品》,该品有经文,有咒语,符合早期持明密典的特征。该品在竺法护所翻的《正法华经》中也存在,并且也有密咒,所以此品中的密咒应该不是后来才添加上来的:

      唯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即于佛前,而说咒曰:阿檀地檀陀婆地……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在《法华经》中,普贤是个“护法力士”的形象,他的功能主要是护持《法华经》: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

      普贤在《法华经》中并不能像文殊菩萨那样应弥勒菩萨的请求为大家解疑释惑,他只是“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当有人修学《法华经》时,有了遗忘,普贤菩萨就与之共读,教他记起,从而达到“供养守护,安慰其心”的目的,当然,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一个最终目的:护持《法华经》,让其在“五浊恶世”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贤菩萨当然也保护信奉《法华经》的众生,从他的“神通之力”的效果来看,普贤的神通能“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排除诸位恶鬼的滋扰。他拯救的方法主要是“守护”,怎么“守护”呢?

      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
    从他拯救的范围来看,是那些行“普贤行”的众生,也就是那些“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法华经》的众生,这与《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寻声救苦”,能拯救一切苦难的“救世主”形象相比,显然差了一大截。

      经文中说,那些行“普贤行”的人,临终时能得到“千佛授手”,但是往生的地方却和普贤菩萨无关,而是未来佛弥勒的“兜率天宫”: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

      这就说明,普贤的影响力也不及弥勒。然而,到了早期密教的后期,普贤的地位似乎有所上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说此陀罗尼已,佛即观彼菩萨之身,是过去先佛,为悲悯一切众生,现变化身满于三界诸世间中。

      也就是说,普贤原来是“古佛”为“悲悯一切众生”而以菩萨身现身三界的,而此时普贤菩萨的功能也有了空前的增加:  

      若有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彼人得最上功德,能灭一切罪,能断一切烦恼,复得值遇诸佛如来,不受一切忧愁苦恼。若于寂静之处、独树之下,一心持诵,彼人获得一切成就之法,众所爱敬。若有人于大禅定,断一切烦恼,复得普贤菩萨结跏趺坐而现于前。若人随自力分,以香花供养,诵此陀罗尼,乃至困卧睡眠,于其梦中,见普贤菩萨舒其右手,放法光明灌照身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来大曼拿罗,转身而得大菩萨位,身心安乐,具大福德智慧,常得见于普贤菩萨摩诃萨。”若有人以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读诵此经,彼人得十波罗密圆满,灭除一切烦恼罪垢。复得天人卫护,如来赞言:“佛子!汝若依行,不久当入普贤之地。”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虽是北宋法天所译,但从内容上看,属于早期的陀罗尼经典。在这部经里,修行的手段有诵读、供养、独处持诵、禅定、以香花供养、为众生诵读等,而所得的果报有增长智慧、成就功德、灭一切罪、断一切烦恼、获一切成就、感得菩萨现身、得大菩萨位、得十般若波罗密、得天人卫护、入普贤之地。这几乎将佛教所讲的所有的果报都占有了,赋予普贤菩萨如此高的地位,显然已经超过了观音、弥勒等大菩萨,似乎为后来密教中“一切诸佛礼普贤”做了准备。

      早期密教的发展和“如来藏系”佛典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的。“如来藏”最早源于印度,指的是佛的遗骨藏在舍利塔内,拜佛塔就相当于拜佛陀本人。后来佛教进入中亚后,与中亚的泛神论思想结合,这种实物形态的如来藏被抽象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称为宇宙之本,万物之源。它遍在于万物,在人体就表现为佛性。普贤菩萨由于其梵名为“samantabhadra”,也翻译为“遍吉”与如来藏遍在于一切的特征刚好一致,于是逐渐就被认为是如来藏系的代表菩萨。随着如来藏系经典的影响逐渐增大,尤其是《华严经》的影响,普贤菩萨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二、《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中普贤菩萨与金刚手的关系
     
      (一)《大日经》中普贤成为诸菩萨之首,与金刚手并列

      法显曾经提到说在他那个时代的印度,当时佛教徒最崇拜的是文殊、般若和观音。普贤菩萨名气似乎并不是太大。但是到了《大日经》里,普贤菩萨的地位就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跃而成了诸位菩萨的“上首”,与金刚部的金刚手并列: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执金刚者皆悉集会……金刚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执金刚俱;及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大菩萨……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

      尔时,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诸菩萨众,普贤为上首。稽首毗卢遮那佛……时普贤菩萨,即时住于佛境界庄严三昧,说无亥力真言曰:……

      可见,在《大日经》中,突出的虽然是金刚部类,但是菩萨部类也未被冷落,他们与金刚部类一起构成了《大日经》的神祗体系,其中,两类神祗分别以金刚手和普贤为首,是毫无疑问的。

      (二)《金刚顶经》中,普贤菩萨与金刚手合一

      《金刚顶经》这样介绍普贤菩萨与金刚手的关系:

      时普贤大菩提萨埵身,从世尊心下,一切如来前,依月轮而住,复请教令,时婆伽梵,入一切如来智三昧耶,名金刚三摩地,受用一切如来戒定慧解脱知见,转正法轮,利益有情,大方便力,精进大智三昧耶,无尽无余拔济有情界,一切主宰,安乐悦意故,乃至得一切如来平等智,神境通,无上大乘现证,最胜悉地果故,一切如来成就金刚,授与彼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一切如来转轮王灌顶,以一切佛身宝冠缯彩,灌顶已,授与双手。则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手。金刚手灌顶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左慢右舞,弄跋折罗,则彼金刚安自心,持增进势。

      也就是说,普贤菩萨与金刚手本来就是一体,普贤菩萨得到大日如来的灌顶,被授予“一切如来”所成就的金刚杵,赋予他“一切如来转轮王位”,并为之取号“金刚手”。普贤菩萨与金刚手合一,为普贤在密教中地位升到极致开辟了道路,从此普贤就以另一种身份不断增加新的功能,而各种新出现的经典也都以他的名义出现。

      显教经典中,一直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菩萨的,密教经典改以普贤菩萨为上首菩萨,显示了普贤菩萨与密教的特殊关系。普贤菩萨早在《华严经》中就已经成为上首菩萨,《入法界品》中所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访的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见到了普贤菩萨才标志着参访过程的终结,也标志着善财童子进入法界,见道成佛,因此《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的参访,是循着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参访的,第五十一参是参访弥勒菩萨,五十二参参访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在他们之上的。因此《大日经》将普贤菩萨列为“上首菩萨”是有充分依据的。

      密教的理论,是在如来藏系经典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继承关系。密教所宣称的教主“大毗卢遮那如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日如来”,恰恰也有“遍照、遍在”一切的意思。后来就有普贤菩萨与大日如来同“体”的说法,认为普贤菩萨是大日如来在三界内的显现,而大日如来是普贤菩萨在法界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普贤菩萨是因位的大日如来,而大日如来是果位的普贤菩萨。

      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金刚顶经》将金刚手与普贤菩萨等同。“大毗卢遮那如来”既是密教的教主,但他已经成佛,不再参与三界轮回,因此必须通过其在三界中的代表普贤菩萨来弘法救难,因此必须将普贤菩萨改造为“金刚手”,以他来领导金刚类部族。
     
      三、普贤与金刚萨埵的关系
     
      密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祇为金刚萨埵。金刚手与金刚萨埵是不是同一个神祗,学术界意见不一,藏传佛教认为两者不同,但是研究唐密的专家的主流意见是认为两者是一个。笔者认为,金刚萨埵最开始并不是和金刚手同体的,但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在金刚密法中两者就合为了一体,但在其他密法中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分。

      金刚密法认为金刚手和金刚萨埵同体,并对此进行了说明。金刚手与金刚萨埵是什么关系呢?《金刚顶经》通过突出金刚手在显教菩萨改造为密教金刚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来证明金刚手与总持一切金刚部族的金刚萨埵同体。我们可以以“不空王大菩萨”被改造成密教的“金刚勾召”为例,来看金刚手与其他金刚神祗的关系:

      尔时世尊,复入不空王大菩萨三昧耶,所生萨埵加持,名金刚三摩地、名一切如来钩召三昧耶一切如来心。从自心出,曰啰逻惹。从一切如来心才出已,则彼婆伽梵金刚手,为一切如来大钩,出已,入世尊毘卢遮那心,聚为一体,生金刚大钩形,住佛掌中。从金刚大钩形,出现一切世界微尘等如来身,召请一切如来等,作一切佛神通游戏。妙不空王故,金刚萨埵三摩地极坚牢故,聚为一体,生不空王大菩萨身,住毘卢遮那佛心。

      时不空王大菩萨身,从佛心下,依一切如来右月轮而住,复请教令。时婆伽梵,入一切如来钩召三昧耶,名金刚三摩地,受一切如来钩召三昧耶,尽无余有情界,一切钩召,一切安乐,悦意故,乃至一切如来集会加持,最胜悉地故。则彼金刚钩,授与不空王大菩萨双手。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钩召。金刚钩召灌顶时,金刚钩召菩萨摩诃萨,以金刚钩,钩召一切如来。

      上面列举了不空王菩萨受灌顶而变成金刚菩萨的过程,金刚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步,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不能够忽视,这些菩萨原本只是存在于“一切如来心”,即散居于无数如来的心中,由大日如来进入“金刚三摩地”,将他们从“一切如来心”唤出,这时候他们属于“多”,还没有成为“一”。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他们被唤出来后,由金刚手在“金刚三摩地”中,从自身清净的菩提心中化生无数的“金刚勾”,这些无数“勾”再进入佛心中而“聚为一体”。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些合为一体的“金刚勾”能够“召请”“一切微尘数如来”的“身”、“智慧”等,没有这一步,诸位菩萨也就无法获得“一切微尘数如来”的加持而得到金刚不坏之身,即无法由显教的菩萨转变成密教的金刚。

      第三步,被大日如来从无数如来心中唤出的“不空王菩萨”等神祗,由于得到了金刚手菩提心化生的法器(金刚勾等),“召请”到了“一切微尘数如来”相关方面的“身”“智慧”等,在无数如来的相关智慧和威力的加持下,无数分散的“不空王菩萨”等神祗之“身”才在坚固的“金刚萨埵三摩地”中“聚为一体”,即由“多”合为“一”,成就金刚身。这时的不空王菩萨和显教里的菩萨已经有了质的区别,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切微尘数如来”的相关威力和智慧。

      最后,这些已经具备金刚身的大菩萨,再“从世尊心中下”,在月轮中向大日如来请教,大日如来则在演示了金刚宝物的种种威力后,将之授予诸金刚神灵,而后一切如来赠与他们金刚名号。

      上面只是列举了不空王菩萨受灌顶而变成金刚菩萨的过程,其他一切金刚都是如上过程而形成的,可以看出经文凸显的是金刚手在一切金刚神的形成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即在显教的菩萨转变为密教的金刚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由“多”归“一”的过程是由金刚手在“金刚三摩地”中完成的,这同时也是“金刚身”的完成过程。《金刚顶经》中的这一理论大大提高了金刚部类神祗对菩萨类神祗的优势,不仅大量的显教神祗都受灌顶而变成了金刚神,而且普贤菩萨也就从《华严经》中的一切如来的“长子”上升为了密教中一切如来的“祖师”。“金刚萨埵”本来的意思是“金刚菩萨”,只是一个泛称,但到了《金刚顶经》里,“金刚萨埵”就成为“大毗卢遮那如来”的代表,而普贤、金刚手、“金刚萨埵”也就变成了“大毗卢遮那如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显现。“金刚萨埵”还可以全称为“一切如来金刚萨埵”:

      由此真言,设作无间罪,谤一切如来,及方广大乘正法,一切恶作,尚得成就。一切如来印者,由金刚萨埵坚固体故,现生速疾,随乐得一切最胜成就,乃至获得如来最胜悉地,婆伽梵一切如来金刚萨埵,作如是说。

        “一切如来”其实也就是“大毗卢遮那如来”。因为,“大毗卢遮那如来”即是宇宙本体,是法身佛,“一切如来”都是“大毗卢遮那如来”的报身或化身。“薄伽梵”为“佛”的另外一个称呼,故“薄伽梵一切如来金刚萨埵”的说法,实际上也就是认为金刚萨埵就是“大毗卢遮那如来”的显现。藏传佛格鲁派主流观点认为金刚萨埵为“大毗卢遮那如来”的报身,藏传佛教宁玛教派中则把普贤提高为“普贤王如来”,认为他是“本初佛”,是第一个佛。这些发展其实最早是在《金刚顶经》中发端的。总之,《金刚顶经》把普贤菩萨提高到了与金刚萨埵同体的地位,佛的地位,为其后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对密教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信息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5000多字的《金刚经》,为什么反复解释这2个字?[550]

  •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493]

  • 天下万事,难不过一个“熟”字![594]

  • 文殊和普贤信仰[935]

  • 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715]

  • 佛门如何看待“爱情”?送给情人节的智慧礼物[895]

  •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温金玉:行胜于言[1043]

  • ​事事“三思”[1079]

  •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1518]

  • 除了泪水,我们还可以怎样面对离别[1021]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2379]

  • 低谷时,人生破局的三把钥匙[1367]

  •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2131]

  • 论华严三圣的关系[1981]

  •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2304]

  • 这个世间的真相,没有一样可以永恒不变![1602]

  • 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3376]

  • 世事无常,我们该“听天由命”吗?[3433]

  • 密教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3562]

  • 华严三圣与华严五祖[235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