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8]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7]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3]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21]

  • 直线做事,曲线做人,读懂受益[100]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5]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5]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8]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5]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 作者: 孙海燕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已阅:3863   时间:2016-11-28   录入:wangwencui


    2016年11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一个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复杂论题,其间充满着排斥与吸收的思想史“恩怨”。大体来说,先是禅宗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基于现实关怀的人间伦理,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后来则是儒家面对时代挑战,吸收了禅宗的心性理论,开拓出了“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如果将唐代慧能禅的兴起作为禅宗正式形成的标志,那么在此之前,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成己成物”,实现“内圣外王”的人道理想。但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宗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十分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不得不做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发芽并被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来藏思想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时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伦理已基本上儒家化了。

      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到唐末五代,几大佛教宗派已相继衰落,独有禅宗风靡朝野,发展至烂熟阶段,出现了“五家七宗”。然而禅宗极度繁盛的同时,一方面牵涉到不少经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心即是佛”的禅法也开始流弊丛生。这又为后来宋明理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宋代的“尚文”政治,尤其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的人格觉醒和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如身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就痛斥佛老的“出世”,激言“不能排佛老,乃儒者之辱”。文坛领袖欧阳修则称佛教为“魔教”,是中国之大患,遗害无穷,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圣人之心”,皆教人为善。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再如临济宗的大慧宗杲禅师也声称“菩提心则忠义心,名异而体同”,并自谓“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出入佛老,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从儒家一方看,当时很多士大夫与上述佛僧的观点已趋于一致。禅宗关于宇宙、人生本原的义理,以及通过“心灵体验”来赢得精神超越的种种方法,已成为不少文士的信仰与实践。由于对佛禅义理及工夫论的长期吸收,不少儒者骨子里已到了混淆儒、释而习焉不察的地步。如二程的著名弟子杨时,晚年就认为儒与禅不仅在工夫上没有本质差别,在最终的体验境界上也没有了区别,佛教的“无垢识”就是孟子所言的“性善”,禅宗的“神通妙用”就是“尧舜之道”。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如契嵩禅师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名教,仅相当于小乘佛教中的人乘与天乘,属于渐教、权教而非“究竟”。这类说法,自然不能被程颐、朱熹等一批严于华夷之辨的理学家所接受。儒家要复兴孔孟之道以实现理想中的“三代之治”,便不得不深研佛、道二家学说并与之“斗法”。朱熹批评禅宗只追求无“分别心”的“理一”,而无考究万事万物之理的“分殊”;认为禅家所见之理只是虚理,不过是玩弄精神,最终导致“见处行处打成两截”,不可以拯救天下国家。曾是朱熹论敌的陆象山则以“义利”二字判儒、释,认为儒家因“义”与“公”立教,佛家则因“利”与“私”立教。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努力压倒了“外王”实践。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加强了儒学的内证性和宗教性,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经过这次思想聚合,佛教的一些精神因子,更深刻地融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204]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371]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690]

  •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725]

  • 万里无寸草处去[572]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683]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807]

  • 中国文化像一条龙,而禅为这条龙点了“睛”[981]

  • 三个人,开启了中国禅宗乘风破浪千余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1056]

  •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1401]

  • 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1130]

  •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1374]

  •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1853]

  • 很多人分不清儒学和佛学[1400]

  • 禅宗的顿渐法门[1635]

  • 禅宗的棒喝[1734]

  • 禅宗与川端文学的镜象之美[1979]

  • 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2184]

  • 禅宗与中国画:妙悟不在多言[2255]

  • 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20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