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被誉为“东方雕塑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寺开凿中的一个奇迹。它何以成为丝路上的雕塑宝库,一直令专家充满兴趣。
中国古代石窟寺开凿的一个奇迹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天水,位于陇右地区渭水上游。天水是古丝绸之路关陇道(南道)和陇蜀道上的重镇,也被认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麦积山石窟,也是天水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段一鸣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麦积山周围群山环抱、树木掩映,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自古就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利于僧侣避世禅修,因之成为麦积山石窟开凿和发展的起因。
麦积山石窟,自4世纪末期至5世纪初期开窟以来,历经10余个朝代1600余年,各个时期虽因朝代更迭等诸多原因或盛或衰,但一直未曾间断发展。
古代僧侣和信徒所开凿的洞窟分布在麦积山东西崖面距地10-80米的峭壁上,洞窟分布密集,通过栈道层层相连,气势宏伟壮观,古人对此即叹为“虽自人力,疑是神功”。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开凿和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根据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近年调查,加上以前未列入编号的窟龛,现存窟龛总数为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包括单体造像、组合造像、造像碑上的浮雕千佛等,总计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山体为红砂岩结构,质地粗糙,难以细致雕刻,古代工匠因地制宜,主要采用泥塑和石胎泥塑的方式进行造像。在这现存泥塑作品中,造像高者达16米,小者仅0.12米。同时,也利用外来的石材创作出许多精美的石雕造像,其中包括大量的佛教造像碑,这些雕塑作品保存完好、艺术水平高、时代延续性强,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主要有圆雕、高浮雕、悬塑、浅浮雕、用模具压制的影塑、塑绘结合的薄肉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的薄肉塑是麦积山一绝,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绝无仅有。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与其他石窟寺造像内容上基本相似,其表现内容为佛、菩萨、弟子、金刚、供养人、飞天等。
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材料及工艺制作
段一鸣介绍到,麦积山石窟雕塑的种类分为石雕、木雕、石胎泥塑、泥塑、浮雕等。但就麦积山石窟众多的雕塑作品而言,泥塑作品占绝大多数。麦积山泥塑所需的材料皆为当地容易找到的泥土和当地河床里一种叫“料浆石”的自然石块、细沙、植物纤维等。
麦积山石窟泥塑的制作方法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较为固定的方法,其关键步骤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洞窟的大小,确定此窟所雕塑的内容,然后计算出所需雕塑的比例尺寸。
其次,按照所定位置,扎好木架,在木架上帮上芦苇杆、麦草。开始加粗泥(麦草泥),也就是做大型,这样反复做几遍,直至大的雏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把握好泥的稠稀,将粗泥料上到骨架上,直到塑出大体的型体,此过程的体量已是整个雕塑体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再者,在大泥 (麦草泥)塑完好后干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再在此基础上塑做外表的一层泥,这层泥十分考究,是塑完整个雕塑的最后过程也是最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使麦积山石窟塑像将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塑造出雕塑家所需要的简洁明快的形体,直至满意。
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绘。经过此道工序后,精美的雕塑诞生了。
不同时期麦积山石窟雕塑风格流变
对麦积山石窟雕塑颇有研究的段一鸣谈到,麦积山石窟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风格的流变,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来讲。
北魏时期。5世纪初是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时期,受当时佛教造像风格影响,较多地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特点,同时带有鲜明的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人种和性格特征。5世纪中后期,随着北魏政权完成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麦积山石窟的开凿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造像整体上沿袭前期风格,但在造像气质、装饰等方面较多地融汇了中原文化特点,造像面形圆润,表情宁静。
受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北方佛教造像开始融入南朝文化特点,在造像风格、服饰等方面出现诸多新变化,“秀骨清像”成为这一时期造像的主要特点。同时,在北魏统治者的倡导下,北方各地开窟造像之风大盛,麦积山石窟也达到了北魏开窟造像的高峰。
西魏时期。6世纪中叶公元534年,这段时间历经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代。随着北魏分裂,麦积山石窟成为西魏政权在关陇地区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造像组合上以三世佛为主,胁侍造像以菩萨和弟子居多。造像风格从“秀骨清像”向着“丰腴柔美”转变,将人物外表和内在美很好地统一起来。
6世纪后期,北周政权的各级官吏在麦积山石窟开凿了大量窟龛和摩崖雕浮雕造像,形成了麦积山石窟历史上又一个开窟造像的高潮,其中包括麦积山最为壮观的崖阁式建筑“散花楼”。这段时期,造像风格有明显变化,佛像整体造型简洁舒畅,低平圆髻,面相方圆,身穿单薄贴体的圆领袈裟。菩萨体态修长,华贵的璎珞、佩饰等装饰全身。北周造像对人物形体、服饰等刻画细致入微,特别是对面部五官和手的处理,精工细做,达于极致,技法明显地异于前代,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当时文学家庾信以“似刻浮檀,如攻水玉”来加以形容,可谓十分贴切。
在隋唐时期,麦积山石窟的窟龛开凿进入尾声,但造像风格和艺术水平仍然紧跟时代。随着西方净土思想的盛行,隋代在东崖开凿了麦积山最大的石胎浮塑“西方三圣”(即佛教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像。艺术家们纯熟运用中国化的雕塑手法,以大块面、大体积的塑作形式,对人物形体、服饰进行合理简化和夸张,使造像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公元960-1279年间,在官方支持下,麦积山石窟造像活动得以恢复,由于这一时期可利用的崖面基本开凿殆尽,造像活动主要在前代损毁严重的窟龛中重新进行。造像内容以单体佛像和观音像为主,造像风格上由写意过渡为写实,人文化特点非常突出。
元、明、清三代(1271-1911年)的雕塑作品均有一定数量的遗留,其中元代造像较少,主要以藏传佛教的密宗造像为主,这一时期的作品受程序化影响较多,缺乏创新,但也基本反映出当时的主要造像特点。
段一鸣表示,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麦积山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展示麦积山雕塑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将为进一步了解、认识和研究麦积山雕塑艺术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