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国内菩萨戒的综合研究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始至今。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佛学与法学交叉研究
台湾学者劳政武的专著《佛教戒律学》(1999年),采用法制史学、法律学、法律哲学及西方伦理学等观点与方法,对戒律学进行新研究。劳政武的研究在方法上极具开创性,也解决了“俗人不可读律”等长期以来被误解的问题。但对于“如何振兴重律守戒之风”这一最重要的问题.简略阐述了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吕澄、释巨赞、周叔迦等人的意见之余,提出了对戒律学术性、应用性研究等比较笼统的建议。这项研究应该还需要一个主体思想和支撑理论。
佛学与佛教史交叉研究
湛如的《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2003年),通过对敦煌佛教律仪文书的考察,研究印度佛教律仪制度在敦煌的流变及所形成的特点,并由此观察敦煌佛教教团性格与特点。王建光的《中国律宗思想研究》(2004年),深入研究了律宗的判教及其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方面的思想。彭瑞花的博士论文《菩萨戒研究》(2015年),系统研究了菩萨戒的起源、形成,在圣严法师的显宗三大菩萨戒体系的基础上,吸收密宗的菩萨戒体系。详述菩萨戒这四大体系的流传、地位和影响等。这类研究从历史角度给我们呈现戒律的发展情况,对思想史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对后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力。但这类研究对当今时代问题关照不足。
佛学与伦理学,尤其是规范伦理学交叉研究:释昭慧的《佛教规范伦理学——从佛教伦理学到戒律学思想体系之建构》(2013年),把规范伦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到对佛教戒律的反思中,再把这种反思运用到当今时代问题的批判和说明中,如从佛教规范伦理学看器官移植问题、人类干细胞研究、安乐死、环境权与动物权等。这本身极具开创性。
但西方伦理学理论,除了规范伦理学,还有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等。尤其是发轫于古希腊轴心时期的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主要代表的美德伦理学,在20世纪有了比较强势的复兴。赫斯特豪斯的规范美德伦理学思想就是新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代表思想。《佛教规范伦理学——从佛教伦理学到戒律学思想体系之建构》这类研究,还有从多种伦理的角度来研究的空间。释昭慧早年有重要著作《如是我思》、《佛教伦理学》、《律学今诠》,对戒律学有专门论述,但因没有在大陆出版简体版,流布不广,影响不大,甚为惋惜。
佛学与诠释学的交叉研究
弘一大师遗著、良因法师导读的《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2014年),总明宗趣,说明经中“化教”的用舍任缘,律之“制教”的违反有过。说明戒法与世善的差别,遮戒与性戒的差别。强调预习发戒中,上品发心的重要性,断恶誓、修善誓、度生誓的作用,护戒、重受戒律的熏习作用。持戒的断恶德、获智德、报恩德的作用,帮助我们确立克志专崇、高慕前圣的伟大志向。这些思想要点有利于我们理解菩萨戒为主的戒律在理论上具有的重大尊德弘法作用。佛法无人说,虽慧未能解。于今时今日,精准地诠释遗嘱,就是为后学直指入门津要。但是对于现实出现的戒律废弛、道德水平有待加强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个尊德弘法的强化机制这一问题,则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信息来源:《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