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从修炼方式看,藏传佛教有显宗、密宗之分,造像也有显宗佛像和密宗佛像之分。显宗佛像大多是寂静慈祥形象,如大日如来佛、成道佛、弥勒佛,21度母多罗菩萨、上师、法王、活佛像等。密宗佛像也有寂静像,但大都显得威严、愤怒。如各种金刚、护法空行、密修本尊等。
我国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流行密教,传入了十一面观音,头部共有三层、十一面。在唐代之前,没有十一面观音。人们常见的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都是重要的密宗佛像。密宗注重事相,把所有佛教理论都用形象表达出来,显宗中对某一理论问题的系统解释,密宗只需用一定组织的形象来直观表达。造像中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种兵器,有的系着人头璎珞,有的身后燃烧着熊熊火焰,有的拥抱美丽而温柔的女神。通常佛教中描绘的恢弘场景,只能由佛画和唐卡表现。其实在单尊金铜佛像中,同样能够看到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各种藏传密教佛像,形态独特,想象力尤其超群。
大白伞盖佛母、大黑天和摩利支天,都是隐身战神,本领各有千秋。佛经说,大白伞盖佛母威力很大,能放光明覆盖一切众生,能以佛的净德覆盖一切,隐身优势在白天;大黑天,梵文音译玛哈噶拉,起源于印度,原为财富之神、战神,传入西藏成为藏传佛教中的护法大神,具有帐房保护神、战神的属性,造像以灰涂身,呈现青黑色,所以叫“大黑天”或“大黑神”,隐身优势在黑夜;摩利支天地位不高,能耐不小,隐起身来连佛祖如来都不会发现。元朝忽必烈、清朝多尔衮,都视这些护法金刚为护国之神和“战神”,不但广建寺庙进行供奉,而且行军打仗时,必须与帐房一同随行。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普贤菩萨的化身“金刚萨埵”[duǒ],却有识破一切密法的本领,所以才是真正的“金刚密聚”、“大持金刚”。这些功能想象,佛像上都有具体的形象表现,有关佛经上也均有详细解义。
“忿怒佛母”也叫“能食空行”,造型就是张着大口、仰望天空。为什么会是这种造型?佛经讲,六道众生释放出的“贪嗔痴”三毒会去了哪里?原来都被“能食空行”悉数吸入回收,在体内用真火熔化后,变成甘露释放。这种想象功能,多么像我们现实社会中的排污处废与循环利用系统;还有一种俗称双修“欢喜佛”,仅为藏式佛像所独有。
造型最为繁杂的9头34臂大威德金刚,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含义:九头分三层排列,九面代表九部大乘契经;34臂加上身、语、意三业,代表佛教修行的37道品;16足代表16空,左脚踏八天王和八走兽代表八成就,右脚踏八明妃和八飞禽代表八自在;34只手臂拿着各种法器,象征智慧勇猛、精进坚强等等;裸体表示脱离尘垢,座下莲花表示脱离轮回,拥抱明妃象征悲智双运。这些寓意丰富的艺术想象,共同组成了一部完整的密教修法——大威德金刚法。这个金刚被视为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佛经比喻可断除诸障,降伏阎罗,因此又称他为“降阎罗尊”和“死亡终结者”。他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护善之功,谓之大德。
佛像中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捏造,都有功能定位,人们现在想象到的所有,在佛教艺术中,早已幻想存在。遗憾的是,这些题材独特,工艺复杂,体现独特地域文化和工艺水平的藏传佛教密教造像,由于与汉文化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极不符合,历史上被销毁之事时有发生。如明代嘉靖、崇祯时,人们将许多藏传密教佛像视为“淫像”大量销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量古代金铜佛像一度被视为无用的迷信用品,送到废品收购站或铜厂,熔化为铜料,所以存世量极少,收藏价值极高。(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