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7]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0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1]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7]

  • 十问时间[16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佛像的“时空对话”
     
    [ 作者: 郑晋鸣   来自:光明日报   已阅:3563   时间:2016-1-22   录入:wangwencui


    2016年1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展出的青州佛像(上图)和犍陀罗佛像(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一个被誉为世界美术宝典和人类文明精华,另一个被誉为可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的杰作。1月16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犍陀罗佛像艺术展”和“青州佛像艺术展”同时开展。沿着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像如何跨越时空进行“对话”?

      佛像艺术始于犍陀罗

      进入报恩文化艺术馆,记者看到一尊坐佛,高鼻深目,嘴角上扬,神态慈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丁明夷告诉记者,这尊佛坐像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一般犍陀罗佛造像不足1米高,而这尊结禅定印趺坐的佛陀像高达1.24米。

      千百年来,犍陀罗佛像饱经沧桑,历史厚重。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地区出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涅槃后,人类开始出现佛的象征物崇拜。在此之后,古印度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深受古罗马文化和中亚文化浸染的佛信徒和艺术家们,打破无佛像崇拜的传统,创造出既拥有土著文化印痕,又带有希腊罗马艺术风尚的犍陀罗佛像,并出现成片佛教建筑。但不幸的是,公元460年前后,它们在白匈奴嚈哒人铁蹄的蹂躏下全部化为废墟。1849年英国驻印度考古队在旁遮普地区发掘出犍陀罗佛像,从此,犍陀罗艺术惊艳世界。

      本次“犍陀罗佛像艺术展”共展出犍陀罗造像43件,题材内容涉及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及各种佛造像等。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兴平指着一尊八分舍利浮雕说:“佛陀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弥足珍贵,古印度地区的很多国家为了争夺舍利不惜发动战争,最后在八个国家的共同商议下,将佛舍利分成了八份,分别供奉于八国。这个精美的浮雕就反映了这个故事。”

      精美绝伦的古青州佛像

      两汉之际,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演变,至魏晋南北朝时获得长足发展。在中国的东部,以青州为中心,出现了另一种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单体佛教造像。王兴平告诉记者:“最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其数量达400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晚期至北宋。”

      此次“青州佛像艺术展”共展出31件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的佛造像,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佛像艺术的精湛风貌。记者看到,有的佛像面部雕刻细微、神态端庄;有的饰品遍身、雍容华贵;有的衣纹重叠、飘逸自然……据介绍,更珍贵的是,这批造像绝大多数施有彩绘、贴金,彩绘的颜色有朱砂、宝蓝、孔雀绿等天然矿物质颜料,贴金主要在皮肤裸露部分,菩萨、供养人、飞天、火焰纹、龙体等也有部分装饰件贴金。

      “这批窖藏佛教造像是古代青州工匠采用本地的青石材料,对佛像这种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的见证,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北朝规制、南朝影响和地方特色杂错交织’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内涵,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王兴平说。

      “此次展览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佛像展串联起来,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王兴平说。

      丁明夷认为,此次展览不仅仅是一般的文物展,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见证,弘扬了丝路精神。(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像胸前的“卍”字有什么奥秘?[476]

  • 为啥不能对着寺院的佛像拍照?[1640]

  • 佛像不是偶像[1980]

  • 中国“第一”尊佛像是什么样?[3384]

  • 你是否只恭敬寺院的佛像,而忽视了身边的佛?[2547]

  • 中古史上早期佛像瘗埋研究[1930]

  • 佛的微笑[4640]

  • 一口气,看懂中国寺庙的布局和佛像[3437]

  • 佛像:佛陀品质的象征[2594]

  • 托形象以传真:谈佛像艺术与慈悲之美 [褚潇白][3331]

  • 谈佛像艺术与慈悲之美 [褚潇白][3638]

  • 中国石刻佛像鼻祖:宁夏须弥山石窟艺术[4697]

  • 佛像开光的深意[3175]

  • 四川佛像的这根衣带 系出来一条中原佛像史 [何晞宇][3414]

  • “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初步建成[4947]

  • 佛像璎珞的起源、隐喻和演变 [米广弘][3860]

  • 藏传密教佛像的艺术想象力 [萧学禹][4336]

  • “京都醍醐寺展”佛像艺术简论 [李柏华][3608]

  • 巴蜀佛像的未解之谜 [米桠][4651]

  • 万佛寺出土佛像:穿越千年的拈花微笑 [吴晓铃][38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