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7]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4言生说禅 >> [专题]d4言生说禅 >> 正文


    禅者修行的本心
     
    [ 作者: 吴言生   来自:腾讯佛学   已阅:5900   时间:2015-8-4   录入:wangwencui


    2015年8月4日    佛学研究网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

        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

        “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独坐大雄峰”象征着心境一如的体验;其三,“独坐大雄峰”显示了第一义的不可近傍;其四,“独坐”是人佛共坐。坐的字形是两个人并排坐在地上,而此两人即指佛与凡夫。在人的内心里,经常是佛及凡夫同在,也就是“佛凡同居”;其五,“独坐大雄峰”是自己与“大雄峰”变成一体的世界;其六,“独坐大雄峰”是泯灭了省悟之心的境界……

        一句禅语,就是一座无尽宝藏。“不立文字”的禅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禅语,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揣谫陋,通过对最为经典的禅宗语言——禅宗思想载体——的体会,谈谈禅修过程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三昧。笔者以为,所有的禅语,关注的都是这八个字:本心、迷失、开悟、受用。

        本心

        “不识本心,求法无益。”慧能大师的话,为我们指明:禅修的根本,是认识自己的本心。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颗觉悟的、纯明的心,由于我们生起了相对的观念,沉迷于世俗的欲望,才迷失了本心。本心的特点,是它的超越性。它超越有无、超越小大、超越美丑、超越尊卑、超越贫富。参禅的终极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见到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坛经》卷一)

        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二元的、相对的意识。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只为从无始劫来,妄想浓厚,只在诸尘境界中,元不曾踏着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圆悟录》卷十三)由于分别意识的生起,我们悖离了本来面目。“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圆悟录》卷十六)只有将一切相对的、分别的观点去掉,才能够见到“本来面目”,才能见到内心纯真不染的自己。

        但是,“不思恶,不思善”,并不是意味着对善恶无所分别,相反,它是指在明辨善恶的同时,对之不加执着,这就是《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的“能善分別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妙谛。

        “本来面目”也就是“本地风光”、“一片田地”、“本来人”、“本来身”。

        “本地风光”就是澄明的本心;“一片田地”祖父传,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本来人”也叫“本来姓”、“本来身”,是清净圆满的本心。世俗之人“往往总随声色转,回头又昧本来人。”(《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寻声逐色,斫丧了生命的本真;“本来身”是超出肉质生命之外的精神本源;“本来姓”则是超出赵钱孙李等世俗姓氏之外的精神本源。

        与“本来面目”相同的,是临济禅师提出的“无位真人”,这是临济禅的思想精髓,铃木大拙说:“‘人’的概念是全书的关键,也是真正禅宗精神的核心。”(铃木大拙:《临济的基本思想——〈临济录〉中“人”之研究》)临济禅师开示学人: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录》)

        在我们每个人的肉质生命、在我们的臭皮囊上,都有“一”无位真人,都有这个超越方位处所的、纯真的佛性的存在。这个“一”不是数量的一,而是指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绝对的“一”。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种绝对的、纯真的佛性。“未得证据者”,还没有见到生命的本原、见到佛性的人,就要向内用功,要回光返照,要“看、看!”这个“看”不是用肉眼来看,而是用般若智慧之眼来凝视我们的内心,与内心纯真的佛性来相会。这是无位真人所揭示的禅的真谛。

        “无位真人”也叫“主人公”。主人公是超出世俗的名姓之外的每个人的原真的自己。师彦禅师在石上坐禅时,经常自问自答:“主人公!”“哎!”“清醒着,以后不要被别人欺谩!”“是,是!”师彦所呼唤的“主人公”,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即“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也就是“父母未生时”。沩山禅师问香严禅师:“我听说你平时机锋敏锐,口若悬河,锐不可挡,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今天我不问你其他问题,只问你一句,你回答我:在你父母没有生你的时候,你给我说一句话看看!”香严发奋参究这句话,参了很长的时间,在整理田地时捡起一个瓦片,随手扔了出去,瓦片碰到了一棵竹子上,发出了很清脆的一声响,把他生命的谜团就一下子给震开了,他所有的疑问顿时烟消云散。

        与“父母未生时”意思相同的禅语还有“混沌未分时”。混沌是本原性的状态,混沌没有分的时候,就是天地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

        本心本性超越于语言文字之外,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不思善不思恶”的清净状态被破坏,“本来面目”就淹没在言句之中。“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相对的意识还没有产生时的清净的本源状态。对“最初一句”,不可用思维来揣度,因为只要我们稍一寻思,就落入了“第二句”。甚至一提出这个问题,就落入了第二句。并且不论你怎样来表述它,都毫无例外地落入了“第二句”。所以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往往干脆将这个问题彻底堵回去,当学人问什么是“第一句”时,要么说“切切不得胡说”;要么表示“宁愿截去头颅我也不会对你说”,要么是大喝一声来结束对答。

        当修行者达到了四大皆空、一尘不染的境界,就是“寸丝不挂”。参禅到了一切皆空的境界,固然不易,但如果执着于空的境界,就产生了新的弊端。如果有了“寸丝不挂”的意识,就又被“寸丝不挂”给“挂”住了。金屑虽贵,落眼成翳。为了避免对“空”的执着,必须将空的念头再放下。连“寸丝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丝不挂”。

        尼师玄机一日往参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尼师说我的名字叫“玄机”。雪峰禅师问:“既是玄妙之机,一天可以织多少布?”玄机非常自负地回答说:“寸丝不挂!”玄机在这里用来表示自己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制,洒脱无碍,说完就转身得意离去。雪峰禅师目送她的背影,突然喊道:“袈裟角拖地了!”玄机听了,慌忙回头察看,只听见雪峰禅师拊掌而笑,说:“好一个‘寸丝不挂’!”(《五灯会元》卷二)当玄机禅师在一回头之时,早已“挂”上了万缕千丝。

        陆亘大夫对南泉禅师说自己已经知晓佛法妙义,南泉问他悟到了什么,陆亘大夫说:“寸丝不挂。”南泉禅师说:“犹是阶下汉!”(《景德传灯录》卷八)陆亘对“寸丝不挂”并没有真切的体会,只是搬弄些现成的话头,属于弄智而不属于悟道。当陆亘矜矜自喜地标榜寸丝不挂时,已被寸丝不挂给“挂”住了。

        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答:“放下著。”严阳尊者说:“我已经两手空空,大师你还要我‘放下’个什么?”赵州禅师说:“那么,你就把它挑起来吧!”(《五灯会元》卷四)赵州禅师要严阳尊者“放下”,是暗示他应当把“一物不将来”的意识也放下。见严阳尊者还不理解,就说了一句反语,让他把“一物不将来”的意识继续“挑”下去。严阳尊者听了,豁然开悟。

        可见,“放下著”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加以执着,就成了悟道的障碍。为了破除学人沾沾自喜于“放下著”的念头,禅师们采取了奇特的接机方法。如学人问首山省念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首山说:“何得对众妄语?”学人正想申辩,省念禅师又大喝一声!(《古尊宿语录》卷八)(信息来源:腾讯佛学)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意思,可仍然天天都要念[167]

  • 好好吃饭,来试试舌尖上的修行![382]

  • 修善业,就要这么修![448]

  • 修行如何入门?看看佛陀传授的五种调心之法[447]

  • 恒观菩萨,万物皆可言修行[700]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693]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565]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716]

  •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876]

  • 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修行自己好[653]

  • 心中有光之人,才是真正的智者[794]

  • 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710]

  • 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984]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1043]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1111]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932]

  •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1011]

  • 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的是什么?[1518]

  • 禅不是嘴上功夫[1287]

  • 对待家人时的态度,藏着此生最重要的修行[13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