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 佛学研究网
近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在韩国部分地区肆虐,导致入境韩国人数锐减,但经中、日、韩各方学者多次协商,第四届中日韩佛教学术会议还是于6月19日至20日在韩国扶余市如期举行。
中日韩佛教学术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韩国金刚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日本东洋大学东洋学研究所于2012年联合创办的。第一届大会于2012年6月22日至23日在韩国首尔举行,大会主题为“佛性如来藏思想在东亚的接受与嬗变”;第二届大会于2013年6月22日至2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中国南北朝佛教研究”;第三届大会于2014年6月21日至2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东亚佛教中的对立、论争及其意义”。前三届会议论文集分别在中、日、韩三国出版了中文版、日文版和韩文版。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东亚佛教的《大乘起信论》观”。召开会议的地点韩国扶余市位于韩国忠清南道境内,地处韩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公元538-660 年是百济的国都,是朝鲜半岛三国(百济、高丽、新罗)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南朝时期和百济王朝在文化和经济贸易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汉传佛教很早就传入百济,百济佛教对日本佛教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次会议的会场选在百济历史文化馆大讲堂内举行,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本次大会中方代表团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曾经撰文指出:“东亚”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关于作为文化概念的“东亚”,日本的西嶋定生教授认为,其内涵包括汉字和汉语文化、儒教、律令制度、佛教4个方面。佛教原本发源于印度,但在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形成蔚为大观的中国佛教诸宗派,将大乘佛教发展到了崭新的高度。中国佛教传到朝鲜半岛、日本,经过本土化的过程,在朝鲜半岛形成百济佛教、高丽佛教、新罗佛教以及后来的李朝佛教,在日本则形成镰仓新佛教并延续至今。东亚各地的佛教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在长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大乘佛教为核心的东亚佛教文化圈。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将东亚佛教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比喻为“黄金纽带”。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教授也是本次大会的中方代表团重要成员。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东亚佛教研究中心。6月13日,刘成有教授领衔的“东亚佛教与《大乘起信论》”课题刚刚通过专家评审,该课题成员主要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师组成。该院副院长、蒙古族教授孙悟湖主持的“藏传佛教中的如来藏思想”子课题,在东亚佛教研究中特别融入了我国藏传佛教思想等相关内容。早在唐代,我国西藏“吐蕃佛教”就与日韩佛教发生交涉,8世纪初(唐玄宗时期),新罗僧人慧超前往印度学法时,就途径吐蕃,留下关于吐蕃风土人情的重要记录。稍后,定居在四川的新罗僧人金和尚(无相禅师)对吐蕃佛教的复兴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在此次中日韩佛教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河西昙旷与唐译<大乘起信论>》,也论述了旅居敦煌的僧人昙旷在8世纪后半叶为回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提问而撰写的《大乘二十二问》中引用了《大乘起信论》,这应该是文字记载中西藏佛教第一次接触到在东亚佛教中影响重大的《大乘起信论》。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原本就蓬勃发展的中日、日韩的佛教学术交流,进而延展成为中、日、韩三国更加广泛深入的佛教学术交流,“东亚佛教学术共同体”开始酝酿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将在今年10月隆重举行东亚佛教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将邀请中、日、韩三国诸多重要佛教研究者共襄盛举。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东亚佛教研究中心具有特别的意义,该中心不仅着重探讨汉传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也将涉及到我国各兄弟民族中广泛信仰的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在东亚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打造东亚佛教学术研究的共同体。(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