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2]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9]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50]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8]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50]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6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静听白云神韵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2889   时间:2015-6-22   录入:yangsihan

     

    2015年6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佳县古称铁葭州,因县城三面绝壁,易守难攻被誉为“铁葭州”。佳县虽地域偏僻,却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艺术宝藏之地。纯朴的佳县人民,用老镢头在厚厚的黄土地上挖掘出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珍品:农民李有源编创的《东方红》传遍世界,老船夫李思命编唱的《船夫曲》享誉天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博大精深的白云山道教文化中,有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艺术形式——白云山道教音乐。四百多年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独具佳县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 

      四百多年以来的幽静妙韵

      来白云山数次,对这里的古建、雕塑兴趣浓厚,了解虽不深,但也有了一些皮毛的认知。可是,白云山的道教音乐却始终未曾碰触,在内心深处它是高深的、肃穆的,难以理解的。不过接触一二,试着去了解这种古老的宗教艺术,你会发现这种玄妙缥缈的音乐带来一种超凡的美妙。

      白云山道教音乐活动是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开始的。明万历三十六年,白云山白云观建成后的第三年,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持陕西布政使司帖来白云山作住持,主持道教事务,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带到了白云山。

      明代宫廷醮教活动盛行,北京白云观地处京畿,观内道士常为宫廷做斋醮道场,受宫廷礼仪音乐的影响,其音乐自然就杂有宫廷音乐的成份,从北京白云观传来的佳县道教音乐也就具有了皇家宫廷音乐的典雅和大气。不过到了康熙年间,白云山的道教音乐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康熙年间,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大江南北,广集名山道乐。道教有一种叫《施食》的经卷,各地全真道都念《铁罐施食》,佳县白云山道教属全真道,念的却是《三阳施食》。据传,《三阳施食》经卷及其曲调就是苗太稔从江南正一派道乐中学来的。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江南丝竹、苏杭吴腔委婉、清澈、秀丽的韵味,不同派别的融入,让白云山的道教音乐元素更加得丰富。不仅如此,到了民国时期,道教音乐从陕北民歌、民间吹打乐及戏曲音乐中吸收一些曲调,充实到道教音乐中,给道教音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神韵融入舞蹈绝无仅有

      白云山道教音乐中包含有众多的曲目和曲调,内容繁多。有的表现招神遣将时的庄严气势、降妖驱魔时的威武果敢;有的表现祈福祝庆时的欢乐轻快;有的赞颂神仙的优美恬静;有的表现祈祷养炼时的悠扬缥缈。总体来说,道教音乐的声音清淡纯真,似清风流水;曲调恬静优美,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来自遥远天外的感觉。

      了解白云山的道教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观看道人们的表演,这种难得一见的表演会让你对道教音乐有最直观的认识。我们有幸在观内藏经阁的空地上,看到了这样的表演。

     表演未开始前,道士们开始换装,平日里深蓝色的道袍此刻也都换上了黑边的红色道袍,并且道士们还戴上黑色的道冠。两个舞蹈的道人则身穿黄色道服,头戴五老冠,双手持红绸。老道长的装束为蓝边金底的锦缎道袍,头戴金顶的道冠,白须长冉,他将作为乐队的“总指挥”带领道人们完成表演。换好服装,老道长让道士们在其身后站成两队,开始向我们介绍白云山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乐与其他地方道教音乐的不同:首先是音乐的独特性,其次最重要的是全国目前只有白云山道教音乐中有舞蹈表演,更显得与众不同。

      表演开始,老道长双手随乐摆动,指挥表演;两旁是乐队与唱经的道人,两个舞蹈演员在中间的场地上缓缓起舞。左排乐队为打击乐,从里向外依次为唱经者、持小云锣、镲、大钹、唱经者、小锣、板鼓、小钹;右排主要为吹奏乐器,从里向外依次为笙两支、小唢呐、管子、笙两支。表演时乐队起奏,舞蹈者舞姿动作时而有陕北秧歌的影子,时而神像手势造型,节奏平稳;持打击乐器者也担任唱经一职。乐队成员除老道长外,最长者40多岁,最小的20余岁,以年轻者居多。

      虽然唱的和舞的我们也不甚了解,但是那节奏宽广的韵腔还是深深吸引着我们,韵腔是白云山经韵曲调的精华部分。它的旋律舒展平缓、优美动听、婉转跌宕、娓娓连绵、施腔冗长,酷似长辈对晚辈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这类曲调多是赞美各位尊神,描述群仙来临的。肃穆而悠扬,如仙界的缥缈恬静的天籁之声。虽然,对于道教音乐中的文化,我们无法感知太深,但是虚静柔和的道乐风格,却让我们进入无为意境,似乎也获得了一个超然的清净心态。(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山高那碍白云飞[1624]

  • 竹密岂妨流水过 山高哪碍白云飞[3125]

  • 一任清风送白云[3677]

  • 神韵与禅[3267]

  • 虚空本不动 白云自往来 [浮云法师][4729]

  • 今饮洪师一杯水,明日报君以涌泉[6957]

  • 舞者史敏:再现敦煌伎乐天的神韵(图)[6347]

  • 光幻龙门 华灯流光溢彩 佛像神韵飞扬[3121]

  • 白云游子[4076]

  • 钱钟书诗论研究[14204]

  • 唐诗中“云”意象之承袭与延展-以初、盛唐为主[967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