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0]

  • 十问时间[115]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0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2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3]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3]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2]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5]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ZZ期刊原文 >> [专题]zz期刊原文 >> 正文


    七彩云南的瑰丽佛教
     
    [ 作者: 李 嶷   来自:中国宗教   已阅:4381   时间:2014-12-23   录入:wangwencui


    2014年12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西双版纳曼飞龙塔



    昆明圆通寺的八角亭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言,佛教在公元7世纪至8世纪传入云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云南也因此成为三大语系佛教的汇集点:受唐王朝的影响,汉传佛教在滇东北、滇中传播;受吐蕃王朝的影响,藏传佛教在滇西北兴盛;受缅甸等中南半岛国家的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滇南弘传。
        2014年7月下旬,“佛教胜地行”采访组抵达云南,通过近一个月的采访拍摄,领略、记录了云南佛教瑰丽的景象。
     
        一
     
        春城昆明似乎永远都没有变化。舒适的温度、盛开的鲜花、精妙的美食、闲适的生活,这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元至元十三年(1276),云南的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雄辩禅师也将中原地区的禅宗传入云南,并创建了昆明地区最早的佛刹、位于玉案山的筇竹寺。在筇竹寺的大殿内存有一方元代“圣旨碑”,使用当时的“白话文”(完全的“口语”)指明了筇竹寺的范围和免役权利,彰显了它在当时的地位。不过,现在筇竹寺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游人极少。即使游览筇竹寺也大多是因为寺内所藏的清代光绪年间黎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泥塑像”,这些罗汉像造型多变、精美绝伦,是中国五百罗汉像的代表作之一。
        如今昆明最有影响力的寺院,当属华亭寺和圆通寺。
        尽管华亭寺位于滇池边的西山景区,景色极佳,但是它的声望主要在于佛教传统,来华亭寺的游人大多是因为缅怀虚云长老的缘故。相传虚云长老受云南督军唐继尧之邀,为护国、靖国之役的阵亡将士举行法会,结果昆明城中天花普降,唐继尧为之折服。得其护持,华亭寺(当时易名“云栖寺”)因此得以复建。
        当年虚云长老尤其关注营造寺院庄严清净的气氛,而且是从整肃僧纪、严持戒律入手。他在华亭寺任方丈的第二年(1921)就开始立定规约,重振律仪,推行严格的传戒活动,制定了严格的禅堂规制。“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近百年来,华亭寺一直坚持着这种家风。”方丈心明法师说,尤其是在近十几年,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滇池、西山早已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远离闹市”的处所,“在这种局面下,华亭寺尤其注重以传戒、讲经、禅七坐香的方式,保持自己的风格”。而2013年落成的“虚云纪念堂”,用大量手迹、用具展示了虚云长老传奇的一生,“这里也是为在现代社会弘扬虚云长老的精神而搭建的研究平台,庶几使其不致断绝”。临别时,心明法师更以《云栖禅寺万年簿记》(虚云长老为华亭寺制订的规约汇集)相赠,让我们共沐法喜。
        圆通寺的风格则大不相同。八角亭和四周的水榭回廊,使这座千年古刹如同江南的水乡园林;圆通宝殿(大雄宝殿)中的清代佛像,配上擎龙柱,更是气势非凡。由于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边,不但是外地游客必到的景点,也是当地人祈福还愿的处所,因此总是游人如织,与西山上的诸刹相比,另有一种意趣。圆通寺又是云南省、昆明市佛协的所在地,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要宽泛得多。
        而位于官渡区的宝华寺是近些年复建的,素以讲经著称。方丈崇化法师常年在此讲经不辍。寺内的须弥讲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佛教讲堂之一,也是“2014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的举办地。
     
        二
      
        历史上,大理曾是云南的中心。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皮逻阁统一洱海周围的六诏,史称“南诏”,受周边的影响而佛教大盛。此后的大理国(937-1253)也沿袭如是,所谓“叶榆(即大理古称)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因此被称为“妙香国”。
        崇圣寺是当年地方政权大理国的国寺,被誉为“佛都”。大理国历代皇帝弃位出家,都选择这座寺院。现今崇圣寺的殿宇为近些年重建,最初是按照皇宫建筑的规制来设计,后来才改成寺院。这恰好也造就了崇圣寺非凡的气势:沿着苍山山势,从山门,一直到最后一进的望海楼,绵延长达数公里,在崇圣寺俯瞰洱海,景色极佳。
        正如建于唐代的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崇圣寺则是古代大理佛教(被称为“阿叱力教”)的表征:大雄宝殿内所供奉的佛、菩萨、护法神像,都是按照12世纪画工张胜温《大理梵像卷》的描绘所造,极具大理古国的韵味;12米高的阿嵯耶观音像是大理古国信奉的最重要的神祇……崇圣寺如同一座佛教博物馆,主要以展示、传播古老的佛教文化为重点。
        相对而言,距离大理100公里外的宾川鸡足山,则是另一番景象。
        佛典记载,迦叶受佛陀嘱咐,入禅定,捧金襴袈裟,以待下一世的弥勒佛。相传迦叶入定之处即为大理宾川鸡足山的华首门。迦叶是“拈花微笑”的主角,被禅宗推为印度初祖,所以鸡足山自明代以来,禅林尤盛;迦叶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为“头陀第一”,后世的头陀行者(即遵守住阿兰若处、常乞食、穿百衲衣等“十二头陀行”,隐修、苦行的修行者)也将鸡足山视为圣地。以禅观、苦行“冠绝当世”,被视为“迦叶尊者再来”的近代著名高僧虚云长老入滇弘法,驻锡鸡足山14年,他的修行风格至今仍为鸡足山佛教界所推崇。
        祝圣寺是鸡足山丛林中的首刹,也是虚云长老重建的寺院。建筑古朴,规模也不大,然而与鸡足山主张清修的风格却甚为吻合。除了值守各个殿堂的僧人之外,很难见到其他僧人在寺院里走动。倒是有很多从外地来朝圣的僧人在各个殿堂虔诚礼拜。因为要亲自为第二天举行的佛事活动写各种条幅,原定在当晚对方丈宏盛法师进行的采访只有推迟。我们所住的客房是由组合板简易搭建的,而其中一间就是宏盛法师的“办公室”。其实不仅是祝圣寺,鸡足山上的迦叶殿、虚云禅寺、金顶寺,以及位于山脚的九莲寺也大都如此。
        “迦叶尊者的宗风就是‘头陀苦行、坚守山林’,虚云长老的遗训就是‘以道为尊’,鸡足山佛教的家风如此,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时代保持这种风范。”宏盛法师如是说。
        在鸡足山,很多僧人依旧保持在山林中隐修的传统。采访组往返骑行6个小时,穿越几乎没有道路的原始森林,翻过海拔3400米的山脉,才到达木香坪——这个头陀行者钟爱的隐修之地。来自台湾的见宽法师已经在此隐修了14年,他常年不洗澡、不换衣,长发披散、胡须凌乱,破旧僧袍、竹杖芒鞋;一块塑料布隔住的洞穴,就是他的世界;少吃、少睡,思考、禅坐,就是他的生活。这位自称是“迦叶尊者看门人”的隐修僧人,自誓以虚云长老(史载他“连年山居、状如野人”)为榜样,用他的坚守诠释佛教的传统精神。事实上,像这样的隐修者还有很多,他们分散在鸡足山的山林之中。即使在鸡足山金顶寺后的禅房里,也有常年闭关的僧人。
        在2014年上半年,鸡足山频繁进入大众视野。鸡足山佛教界为了保护鸡足山茅棚隐修区免遭强拆发起活动、为了抵制过度商业化行为发起“全山闭门”活动,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坚守。这些事情在社会上讨论颇多。持平而论,“山林佛教”代表了佛教重视修行的传统,对于当今佛教所谓“世俗化倾向”有纠偏、参照的意义(正如苏格拉底自喻为“牛虻”)。当然,这绝不是佛教唯一的传统。实际上,正是因为虚云长老后来离开鸡足山,驻锡位于云南政治中心昆明的华亭寺12年,才真正使云南的汉传佛教发展有了大转折。
     
        三
     
     
        迪庆高原是云南与西藏的交界处,也是云南藏传佛教传播的主要地域。
        位于香格里拉的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创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是康熙帝和五世达赖敕建的康藏十三林之一,寺名为五世达赖亲赐,是当时西康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中心,钦定的僧侣为1226名,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宏大。松赞林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
        松赞林寺的建筑固然恢弘,但给我们留下更深刻印象的还是其传统而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分扎仓和康参两级。扎仓是由16人组成的管委会履行实际上的管理职责。其中最高的管理者是住持堪布,由民主推选产生,每届任期3年,主要以佛学造诣作为选择的标准。而下设的8个康参则是依僧人籍贯、地域划分而成的僧团。
        刚刚被选为松赞林寺住持堪布的是一位40多岁的格西。在采访中,他能够用汉语流利、清晰地回答我们的各种问题。采访之后,我们看到他接待迪庆各地前来参访的信众,都能够熟练、善巧地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来解答大家的问题,由此也可见其深厚的学问基础。
        第二天,采访组到设在香格里拉的云南佛学院藏传佛教分院拍摄,恰逢学院进行辩经训练。当天的辩经主题是“佛教苦谛的八种含义”,年轻的喇嘛们就此主题从各种角度进行反复地解析、辩难。尽管我们无法听懂藏语,但是看到他们热烈地讨论,以及研讨的问题如此细致、深入,还是惊叹不已。
     
       

     
        在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相邻。相对而言,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更加生活化的,与信众日常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
        这一点可以从遍及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各个村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小寺院得到印证。在这些地区,村村寨寨都有佛寺和僧侣。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大多规模很小,建构也相对简单,主要建筑是维罕(大殿),只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其次则是僧舍和鼓房(击鼓集众或者驱魔)。中心佛寺以上的会设有布萨堂(戒堂),而更大的寺院才有佛塔。
        即使是位于景洪的总佛寺,这座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拜佛朝圣的中心,面积也并不算大,除去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的教学楼,建筑面积只有1100平方米左右,但是它却要承担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心的职能。
        总佛寺的住持祜巴龙庄勐长老,身材高大、相貌威严,采访时却是敦厚的长者风范。“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相比,信徒人数比较少。它是以道风淳朴、道场清净而闻名。” 祜巴龙庄勐长老说。他的心愿是建立一所南传上座部的佛学院,以此作为中国整理、弘扬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心。
        为了拍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人的日常生活,我们特意选择了一座乡村佛寺——位于打洛镇的勐景莱大佛寺。这里有很多短期出家的沙弥,他们在寺院里的日常生活是诵读、抄写贝叶经,进行早晚课,学习傣族文化。
        这应该属于一种极为传统的“人格培养方式”:一般来说,他们出家3年后会还俗,走入社会。通过学习,他们除了学习傣文文字之外,还按照佛教的理念形成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对于是非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对于傣族文化的认同。不仅是沙弥,在傍晚时分,周围的村民也会到佛寺里来,或者是在大殿中礼拜,或者是跟着僧人一起绕佛塔,或者是与僧人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据《云南通志》记载,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遣使追梦于大理,故名之为“云南”。也许野老村言不足信,但云南的自然景色如梦一般美丽:云雾萦绕的雪山、澄净的高原湖、争奇竞艳的花木,处处都有说不尽的诗意和浪漫。
        不过,在这里绵延千年的佛教文化更是无数人向往的人文风景。
        云南佛教承袭千年的传统,又因应时代而有所嬗变。它为世人展示了佛教多彩的魅力,也向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范本。(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